楼主: 大乌珠

杭州知青纪念馆 展示陈列文案 (征求意见稿)

[复制链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09:1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杭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四十周年大事记


第一阶段1955年至1963年底)
1955年至1960年杭州安置知青上山下乡六批50000余人。
主要去向:杭州近郊农场和本省金华、嘉兴专区的30多个县。
1961年至1963年杭州安置到本省各县的下乡、回乡人员和知识青年共约50000余人。
第一阶段杭州市下乡知青达10万余人。

第二阶段1964年初至1965年底)
1964年杭州市大规模动员城镇知青上山下乡插队落户。
当年全市共动员1.3万余人下乡、回乡务农。其中城镇青年下乡插队6600余人。分别安置在桐庐、临安、余杭、富阳、萧山、宁海、衢县、嘉善等8县69个公社以及玉环等地农场。
1965年6月
全市已有4100余名知青响应党的号召,到山区、农村去,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1965年8月18日
市人民委员会召开全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大会。全市形成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高潮。
1965年9月7日
634名杭州知识青年离杭赴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插队落户。
1965年11月24日
杭州知识青年90余人奔赴新疆支边。
第二阶段(1964-1965年)杭州下乡知青达16818人。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09: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阶段1966年“文革”初期—1978年)
1968年5月
杭州建立杭州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革命领导小组。7月成立“杭州市毕业生工作领导小组”。
1968年12月21日
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号召后,市革委会决定:不在“老三届”(1966年、1967年、1968年三届初、高中毕业生)中招工,凡属“老三届”,一律动员下乡。至1969年上半年杭州共有41000余名知青上山下乡。
1968年9月
杭一中、杭二中等校67名师生赴宁厦回族自治区六盘山插队落户(为“文革”中杭州市首批上山下乡知青)
1970年5月7日
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杭成立。大批杭州知青随之进入兵团。
1970年年底
杭州市区及各县共有7万多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有1600余人光荣加入共产党和共青团。
1973年4月
杭州市上山下乡知青达到8万多名(包括部分原杭州市属农场的职工家属子女,以知青身份赴黑龙江和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知青大返城中又回到原来农场当农场职工)。
1973年9月17日
杭州市委成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
1973年10月21日至11月17日
杭州市委和各县(郊区)委分别组织上万工作人员开展知青工作大检查,对杭州地区七县和郊区(309个公社,3461个生产大队)41000余名上山下乡知青进行了访问、调查。
1973年12月22日—26日
杭州地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召开。与会各方代表1000余人,会上有21个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发言交流。
1974年7月19日
省委、市委从省市机关、工矿企业选派首批4000余名带队干部赴杭州地区各县农村,协助当地党组织做好知青安置和教育工作。
1974年10月30日
杭州市近2000名知青上山下乡、奔赴农村挂钩社、队。市委、市政府在省展览馆广场召开欢送大会,15万群众夹道欢送。
1975年4月底
全市厂矿、企事业单位与人民公社挂钩联建730多个知青点,安置了近万名城镇知识青年。
1975年6月5日—9月2日
浙江生产建设兵团撤消、移交地方。数万杭州知青的“兵团战士”身份变为国营农场(农垦场)职工。
1977年8月
杭州制定新的留城知青安置政策。
1978年
杭州开始知青返城安置工作。当年市区有3940名支边青年“病退”、“特照”和“困退”回杭。
第三阶段(1966-1978年)杭州下乡知青共116880人。
1979年3月
杭州市停止动员知青上山下乡。市里对上山下乡知青按政策进行“病退”、“困退”、“特照”、“  招工”、“三招一”、“顶职”等,安置处理支边、支农杭州知青数万人。
当年,以“三招一”方式安排外省市2128名杭州知青回杭安置。妥善处理杭州知青“袋儿户口”652名。
1979年(一季度)
已有近3万名知青返城、就业问题十分突出。
1979年9月8日—10月10日
为落实知青返城政策,为改变命运,回到杭州的家,乔司农场五分场部分知青发起大规模的静坐请愿、游行示威、绝食、静坐等活动。历时三十三天。此事引起省、省农垦局的重视和各界市民的同情。
1980-1981年
市里完成8400名农婚知青安置工作。
至此,杭州市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全部结束。

                         (根据市府、市政协、有关史料整理)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09: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资料一:全国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大事记

    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从上世纪60年代掀起波澜,“文革”10年走向高潮,70年代末才近尾声,足足延续了20年之久,累计1700万以上的城镇知识青年走向农村和边疆。
官方从1962年起在全国范围有组织有计划地动员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1962年到1966年,全国有近130万城镇知青下乡。“文革”十年中,一共有1400万以上的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7年7月9日
《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社论,首次使用“上山下乡”一词。
1968年
全年上山下乡的城镇知青199.68万人(不含大专毕业生),其中到人民公社插队165.9万人,到国营农、林场33.72万人。此外,还有60万城镇居民下乡。
1970年
全国动员371.4万人上山下乡。其中知识青年106.4万人,城镇居民160万人,其他人员105万人。
1968年-1970年三年中,全国共有1225万城镇人口到农村安家落户,其中知识青年573.4万人。)
1971年
全国安排下乡274万人,其中知识青年140万人。津、京、川、浙省市有25万人左右跨省区下乡。
1972年2月
国家规定下乡两年以上知青可作为招工对象。
1972年
全年知青下乡67万人。(同时,返回城镇长期不归的下乡青年不少于10万人)
1973年
全国动员89.6万知青上山下乡,其中插队的80.6万人,到国营农场的9万人。全国高校、中专、技校开始招生。
1962-1973年国家累计动员城镇知识青年934万人下乡,其中因招生、征兵、招工、提干等原因返回城镇的知青有401万人,留在农村的533万人。)
1975年
全国共有236万城镇知青上山下乡。
1974年-1976年国家开始城乡统筹招工)。
1976年
国家动员城镇知青上山下乡188万人。通过招工、招生、征兵等返城的下乡知青有135万人。年底在农村的下乡知青有809万人。
1976年5月7日
国务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1977年
全国动员171.6万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同时因招工、招生、征兵、病退等返城知青103万人。年末在农村的下乡知青有863.8万人。
当年全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高考恢复。
1977-1980年
四年中,有700多万知青上山下乡。同时有700万以上在农村的知青返城。
1980年
新的国家领导人明确指示停止让城市青年下乡种地办法。
1981年11月
中共中央决定劳动部门统一管理上山下乡知青工作,解决上山下乡运动的遗留问题。
全国性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基本结束。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09: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资料二:浙江省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人数

1962年—1979年)
一、辖区内安置下乡人数:59.59万人(含接受外省市下乡人数)
其中:1962—1966年安置11.5万人
      1967—1979年安置48.09万人
二、辖区内动员下乡人数:64.62万人(含到外省市插队插场人数)



小资料三:浙江省城镇知识青年跨省区上山下乡人数

1962年—1979年)
动员地区:浙江省
安置人数:8.23万人(插队2.53万人,国营农场5.7万人)
去向:黑龙江省5.82万人(插队1.52万人,国营农场4.3万人)
      吉林省   0.83万人(插队0.83万人)
      内蒙古   0.91万人(国营农场0.91万人)
           0.18万人(插队0.18万人)
     0.49万人(国营农场0.49万人)
(另外:浙江安置上海知青插队3.2万人)



小资料四:杭州第二中学“知青”简史

1965年7月  部分毕业生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务农
1968年9月5日,一批“老三届”高、初中生赴宁夏六盘山农村插队。有六位老师随同前往劳动一年。
1969年1月,大批“老三届”高、初中学生到浙江各地农村插队落户。
1969年4月,大批“老三届”高、初中学生到黑龙江农村插队落户。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09: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闸口往事:泪别杭州

设计说明]展板可设计成“车窗”式或“日记本”式。整个陈列室可仿老式列车车厢。播放当时的革命歌曲(背景音乐),营造悲壮、激动、离别氛围。

1968年12月30日
黑龙江省在委会决定接收浙江知青2万人,浙江方面只要把服装准备好,随时可以向黑龙江发送。杭州市革委会获悉消息后,开始大规模赴黑支边动员工作。

1969年2月3日
由黑龙江省许多县的代表组成的接收知青联合代表团抵杭,杭州市沸腾了。(宁波、温州、嘉兴、湖州、金华、绍兴……也陆续展开了动员),浙江知青支边的序幕由此徐徐拉开。69、70两年中,赴香兰、铁力、嘉荫、宝清、鹤立河、梧桐河、依兰等地的兵团、农场和农村插队落户的知青,一批接一批的挥泪北上。到1976年止,全省赴黑龙江的知青总数达8万人,其中不仅有“老三届”,还有66、67、68三年由小学升入中学的毕业生(俗称“新三届”),年龄最小的只有15岁,三年中,仅抚远县就先后接收了三批杭州知青共1381人。
闸口站最喧闹的场景发生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杭州只有第一批知青是从城站走的,后来怕影响到那边正常的列车行驶,其余知青上山下乡都在闸口站发车。车上车下哭成一片的场面,长久存留在那代人的脑海里。

1969年3月6日,早春的杭州,寒意袭人。
1046名知识青年一人一套草绿色的军衣,在少年宫广场举行誓师仪式和欢送大会后,被汽车送到了城站火车站。由于送行的人实在太多,杭州知青办后来不得不临时把上火车的地点从城站改到了南星桥白塔岭南闸口火车站。站台上挤满了欢送的人们,由于知青们提前上了车,家属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里,只得一个一个车厢挨个寻找。每个窗口都探出很多人头,双眼扫视站台上杂乱的人群,寻找着自己的亲人。有许多解放军手拉着手挡在车厢的警戒线前。当时送行人群实在太庞大,人散后,光收拾因人挤人而散落在地上的鞋子,就有好几萝筐。(40年前,他们北上的列车一路都受到英雄般的欢迎。当时每过一个大站,当地群众总是跳着舞蹈迎接他们。4天后,这批知青到达目地地——黑龙江同江县)。

1969年4月26日
满载着一名杭州知青的专列一声长鸣,徐徐离开闸口白塔岭,踏上了去北大荒的征程,3天3夜后列车到达目的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一团(原嘉荫农场组建)。

1970年5月8日
杭州日报5月8日消息,杭州市又一批知识青年,满怀革命豪情,跨上时代列车,奔赴黑龙江干革命,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把青春献给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壮丽事业。杭城主要街道红旗飘扬、锣鼓暄天,呈现了一派热烈的革命气氛。奔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识青年,手拿红宝书,经过延安路、解放路的时候,受到本市数万革命群众的夹道欢送,青年们一遍又一遍的高呼:“坚定不移地走与工农兵相结合的道路!”,“自觉地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毛主席万岁!万万岁!”。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09:24:58 | 显示全部楼层
1970年5月25日(星期一,下午两点多钟)
杭州一中操场上热闹非凡,支边的、送行的、看热闹的、把喏大一个操场挤得满满登登。送行的人不能全部跟车前往火车站,北上知青就在杭州一中跟一些朋友洒泪告别。几十辆披红挂彩的大客车,载着一千多名边疆成卒,在广播车的引导下,在“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雄壮歌声中,缓缓驶过最热闹的解放街,我们在车上贪婪地最后一遍游览着街景,行人也纷纷驻足相望。汽车把我们载到闸口白塔岭,那里已经准备着一列硬座列车。
没有站台,下面送行的人都站在道渣上,要踮着脚才能勉强拉着窗里伸下来的手。突然之间,汽笛一声巨响,接着,一长串的撞击声从火车传到车尾,于是就像谁下了一道开始哭的命令,车上车下的人都以为分别在即,顿时都放声大哭起来。四五千个人一起失声痛哭,声音真是震天动地,两旁树上的小鸟,被哭声吓得以为大祸将要临头,都立刻振翅飞了起来。
我从来没有经历过如此揪心的场面,那么多的人一起嚎啕大哭,无数的亲人死死拉住儿女兄弟的胳膊不肯撒手。
踩着水坑跟着火车跑的,拉着车上那个手不放的,车上车下,没有一个人用手绢擦脸,个个都任眼泪哗哗地流,个个都直着嗓子拼命地喊,个个都用尽了力气使劲地拉,送行者仿佛想和火车比试着力气。知青们挤在窗口,探出身子,向着自己的亲人,举高了两只手,张开五指,拼命的摇着自己的手,嘴里还在哭喊着亲人,车底下的人也一样,都在忘情地叫着,嘶哑地喊着,悲伤地哭着。

1970年  月  日
载北上支边知青们汽车来到闸口火车站,只见红旗到处飘扬,好像杭城的红旗已在这里集中,高音嗽叭永远是激昂的歌声。看过去黑压压的人山人海十分地噪杂,只听到嗡嗡作响的说话声。司机把我们送到深绿色的火车旁,大家依次登上这即将远行的专列。
列车鸣响了汽笛,如同命令哭声立即响起,列车呜地一声开动了,车上车下,人们的哭声放大了一倍有余,许多人跟着火车哭叫着。(本次知青有杭州铁中69届一批同学)。

1970年12月25日傍晚
一批杭州、萧山知青在闸口上车,挥泪告别亲友,火车经过五天五夜的行驶,到达北国之颠——大兴安岭呼中区呼源车站。

1971年9月27日下午
杭四中大礼堂举行欢送大会,欢迎一批同学赴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师生亲友们在闸口火车站挥泪告别北上亲人时,一个劲地呼喊着……难分难舍。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09: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第 二 故 乡 馆

[筒介]:“第二故乡”馆,主要包括“情系宁夏川”、“茫茫大草原”、“巍巍兴安岭”、“血洒杭嘉湖”、“难忘小山村”五大板块。重点反映杭州知青的劳动生活和农村环境。重现部分杭州知青上山下乡所在地当年历史背景、经济形势、贫困状况以及杭州知青艰难生活环境等。

[知青心声]我们身在北疆、林海、山村,日夜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我们支农流入了社会的底层,真切感受农民的疾苦和呼声。坎坷的经历使我们深沉,我们的财富是坚韧和自尊,即使没有幸运女神的降临,也决不会化为大浪淘沙中的泥尘!(林海)


设计说明]每个区块都必须体现当地的环境特点、地方特色,给人真实可信、原计原味的体验感受。每个小区块均可以巨幅写真情景画衬底作背景。可设三四处杭州知青住所(例:林区工棚、荒原帐篷、兵团战士宿舍),型式仿旧如旧,给人沧桑、简陋、粗放、贪困的感受。 “青春档案”中尽量配足老照片和实物。

                                     (一)情系宁夏川


不到长城非好汉
—宁夏六盘山杭州知青大事记

1965年9月7日(“文革”前)
首批杭州知识青年634人奔赴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插队落户。9月11日抵达银川,受到自治区领导和各界人民的热烈欢迎。
在离银川不远的黄河滩上,有个永宁县农场,1965年,112名杭二中、杭四中的应届高、初中毕业生插队落户来到这里,组建起一个青年队,开荒平田,进行农业生产。
1966年6月
第二批308名杭州知青永宁县插队,成为“支援宁夏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青年。”
1965-1968年
三批杭州知青共1011人分别插队于永宁县杨和、胜利、增岗、李俊公社、县农场以及固原县什字公社(27个生产大队88个生产小队)。“开创了中国知青跨东西大区插队下乡的先河”。在分散插队的过程中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运动和艰苦的生存环境。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09:2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至今约有150多名杭州知青留在了宁夏。个别杭州知青担任了自治区领导干部、县委书记。有的杭州知青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全国模范班主任等。有些杭州知青在宁夏生活、劳动了21个春夏秋冬后返回杭州。
1968年9月6日(“文革”后)
杭州知青61人(老师6人)赴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插队落户。9月16日到达目的地——固原县什字公社(现什字乡),67名杭州师生被分到3个大队,17个小队插队落户。
1970年冬
部分杭州知青被招工、提拔为公社干部、参军当兵(1人)和成为工农兵学员赴高校学习(1人)
1973年
留在农村的14名杭州知青被推荐上大学,成为“工农兵学员”。
1977-1978年
参加高考的15名杭州知青全部被当地或外地大学录取(六盘山杭州知青读中专、大学者占总人数的90%以上,毕业后大部分知青返回宁夏或固原山区工作)。
1980年后
大部分六盘山杭州知青陆续返回杭州工作。部分知青在宁夏退休后回杭州定居。少数知青仍在宁夏工作、生活。
六盘山杭州知青聚会日:每年年初三
青春档案:宁夏插队杭州知青劳动生活
人物:杭州“文革后”首批赴宁夏六盘山知青群体(61人)
时间:1965年9月——1966年
结构:男生31名、女生30名。学生61人。老师6人
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22岁
文化:初一到高三(66、67、68届初中、高中毕业生)
来源:杭二中(发起学校)、杭一中、杭七中、杭八中、孩儿巷初中、杭女中、要武中学等
分布:固原县什字公社(知青分配到东山坡、列沟、灯塔3个生产大队17个生产小队插队落户。知青最多一个小队为6人,最少的一个小队为2人,其余小队一般均为4人。6名教师在宁夏表现很好,一年后被学校召回,返校教书)。
工作:挑粪、割麦、放牛、炸石、修路、筑水坝、修梯田、播种、碾地、码垛、扬场、盖房、砍柴、挑水、喂猪、挖牛粪、锄草、烧砖瓦、割竹子、编背篓等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09:3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主食:野菜、麸子、糊糊汤、土豆、小麦、蚕豆。经常一日两餐,一顿麦糊、一顿苦苦菜面片,出工时带上麦麸加野菜的饼或洋芋馍馍。过节时做一顿“长面”吃或烙一顿白面饼。日常口粮是土豆丝加面糊糊或莜麦面拌土豆丝,有时只喝野菜面糊糊。
睡:大土坑     主要活动:打篮球
青春档案:宁夏农村(知青点)农民生活状况1965-1966年)
    1、当地农村“幸福”生活“标准”
1)不吃甜饭(不断盐)
2)晚上有灯点(不断煤油)
3)国家发的布票能用完(有钱买布)
2、东山坡大队山庄洼小队(4队)粮食平均亩产60-70斤
生产队一个正劳力一天劳动的价值只有5-6分(当年值一个鸡蛋的价格),一年收入20元不到。社员年年吃救济粮。社员家自养几只鸡,用鸡蛋去换点灯的煤油和盐。盐属贵重日用必需品。许多农户因长期吃野菜全身浮肿。有些插队知青每天跟农民一齐吃一些野菜清水糊糊或顿顿吃洋芋(土豆)。
青春档案:杭州知青当年决心去六盘山插队的理由
    1、六盘山地区(固原县)是全国最贫困、最艰苦的地区
    2、六盘山是毛主席长征时经过的地方。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
座山。毛主席在那里写下“清平乐·六盘山”著名诗词。“不到长诚非好汉”名句激励杭州知青前往经受磨炼、考验。
    3、固原县当时是全国“五保县”之一,人民衣食基本上由国家
扶持。到六盘山插队符合该知青群体的心愿和共识:要去,就要到最艰苦、磨炼最大、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知青档案:六盘山杭州知青主食谱
地点:什字公社和尚铺(杭州知青十多人)
时间:1965年-1966年
1、苦苦菜燕麦糊、或土豆丝面糊
2、洋芋稀饭或洋芋糊汤(洋芋多、面少)
3、洋芋(即土豆)相当于知青半年的口粮(洋芋收下来吃到第二年接上新粮)
4、洋芋蒸麦面
5、莜麦面糊糊、琼琼(洋芋丝拌面蒸熟吃)
6、苦苦菜面糊糊(吃的最多、大锅饭里一半是面,一半是野菜)
7、糜子馍、玉米面、莜麦面拌土豆丝、麸皮炒面
过年过节:长面、饺子、油饼、肉臊子、猪头肉等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楼主| 发表于 2018-4-15 09: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茫茫大草原

1、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知青大事记
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成立于1969年5月7日,隶属北京军区,下设6个师,41个团(厂),4个直属厂(团)。
兵团总部设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1969年全年共安置全国知青50843人,其中浙江知青2762人。
1975年内蒙古兵团撤消。


小资料:内蒙古生产建设共团建制
一师:师部驻巴盟磴口县,下辖7个团,2万余人。
二师:师部驻巴盟乌拉牧前旗乌拉山,下辖11个团,4万余人。
三师:师部驻巴盟临河县,下辖个团,1万5千余人。
四师:下辖玻璃厂、维尼纶厂、发电厂、化肥厂等。



青春档案:土豆炖肉(内蒙兵团杭州知青生活
人物:内蒙支边杭州知青(凡人等、当年16周岁)
地点:内蒙古
时间:1971年
主食:30%是细粮(白面),其它的就是窝窝头和少量的陈年小米。一个月只能吃上一次肉(土豆炖肉、仅有3、4小块肉)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