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502|回复: 5

岁月情怀忆当年 · 叶小湖

[复制链接]

289

主题

121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07
发表于 2020-12-2 09: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口述者:叶小湖
整理者:郑义钰
间:2017年4月15日
点: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52225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0040\wps1.png  叶小湖,1952年7月,出生于杭州官巷口的一个老干部家庭,童年时曾在嘉兴生活过6年。1963年秋,随父工作调动迁到宁波,中学就读于宁波五中。1969年4月27号,由学校分到黑龙江省集贤县永安公社兴源大队插队落户。下乡期间,到地里干过各种农活,当过大队仓库保管员,又做过村小学代课教师等。1972年底返城,73年秋进入宁波冷冻机厂工作。在厂12年期间,工作之余,坚持多年刻苦的自修自学,后考取宁波教育学院(成教)并取得大专文凭,继而于1988年10月,机遇眷顾,考入公务员队伍,并到市级机关工作。退休后,返聘任宁波市口岸协会副秘书长,并常参加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宁波知青博物馆,东方知青网,鄞州区老年大学艺术团等相关活动。

  一、老革命的后代
  我们家里共五口人,我的父母亲都是参加革命较早的离休干部。离休干部现分为三个档次,分别是大革命时期,也就是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他们退休以后的工资待遇等,是不尽相同的,红军时期的离休干部待遇最高。
  我的父亲是湖南平江县人(今岳阳市下属县),出身贫苦。1930年5月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编中国工农红军红十六师,他在世的时候,在宁波仅有九个老红军中,是最早入党的。因为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7月诞生的,他1930年10月就巳入党了。他当年入伍的红军部队,是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团红十六师,时任师长萧克。政委陈寿昌。并跟随大部队,经历过著名的红军长征,离休后享受红军离休干部待遇(司局级)。当年经历红军长征是个什么概念?就是被国民党军队到处围追堵截,每隔三天四天就要打一次仗,可以说幸存的红军官兵,完全是在枪林弹雨、浴血奋战、残酷考验中留下来的。所以新中国诞生并创建的红色江山,是决不会忘记这帮舍命打天下,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老红军、老革命的。
  我母亲也是1939年参加上海地下党的老党员,也算是一位抗战时期入伍的老革命。听我母亲说:年青时在上海申九纱厂做工时,聂耳(国歌作曲者)曾经专门到他们厂里,教她们女工学唱当年流行的革命歌曲。我就是在这么一个家风淳朴、家教甚严的红色家庭中出生成长的。这样的家庭背景和较多知青家庭可能都不太一样,尽管宁波的干部子女是很多的,但父母亲为双离休干部的,又是参加革命这么早的老红军后代,恐怕就非常少了,这是我们姐弟三人长大后,都引以为自豪的。
  1960年秋,我在嘉兴开始入读小学,四年级时,随着着父亲的工作调动而搬迁。顽童时在嘉兴住过的旧宅,至今仍屹立在大运河旁,儿时的许多趣事,仍恍如眼前记忆犹存。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是杭州市邮政局首任局长,然后调任浙江省委工教部党委书记。58年后,又从省里调到嘉兴工作,任嘉兴邮电局局长兼党委书记。63年秋再调到宁波,任宁波专区邮电督导处主任。我们全家就跟随父亲调动来到了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宁波,以后就没有离开过宁波,一直在宁波生活、读书、工作至今。所以有时人家常问我是不是宁波人,我说我虽出生在杭州,但是从小就在这里长大的,五十多年了,会说地道的宁波话,应该也算是老宁波了吧。
  我的名字也是取较有诗意。大名叫叶小湖,因我上面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我姐叫叶小萍,1948年,在国民党顽固派打共产党打得最厉害的她出生在苏北洪泽湖这一带,因父母经常坐小船出行,像浮萍一样在水上漂流,所以取名叶小萍。我哥哥叫叶小杭,也出生在杭州,因此得名,他比我大两年。我生在杭州西湖边上,所以叫叶小湖,这是父亲给我取的名字。我进机关工作以后,我们单位有个同志很有文化韵味,他说你这个湖还可有另一种解读:就是湖南的那个湖,父亲是湖南人,湖南人的后代称小湖。我又非常喜欢杭州西湖的荷花,为什么呢?因为我出生的时候是7月下旬了,正是荷花开得最盛的时光。宋朝杨万里曾做诗,颂扬荷花之清雅:“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所以感到取了这个名字,也就自然有些诗情画意了。现在我智能手机上的网名取 “荷叶”,就来缘于此。

  二、可以教育好的子女
  我们到宁波最初还是很好的,生活也好,吃的住的等,各方面都不错。几年后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了,就不行了。象我父亲这样资历的一大批高级干部,全部都作为走资派而被打倒了。父亲当时是宁波专区邮电督导处主任,督导处管宁波,舟山,绍兴三地区所有邮电部门。母亲到宁波后,曾任职宁波邮电局党委委员,人事科科长。
  邮电部门是中央直属部门垂直领导的,与地方行政没有隶属关系。耿典华(后任宁波市市长),之前就是从宁波邮电局下面的一个技术员起步,是又红又专的大学生,作为知识分子中的青年干部、培养并逐级提拔上来的。而最早就是从市邮电局出来的新领导,他所认同的早期直接领导就是我父亲。父亲离休后曾生病住院,耿典华市长曾到医院来探望过好几次。
  当时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耿在市邮电局也是作为当权派被打倒了,同时,我们家父母亲也都被打倒了,他们经常站在一起被造反派批斗。文革中父母亲遭长期隔离审查,被关牛棚、挨批斗,厄运连连,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
  因为我父亲当时是高级干部(57年评级行政13级),工资很高,那时的物价低,十块钱生活费就可以养活一家五口人。但是文革期间,他的工资都被无辜冻结起来了,只给发他35元的生活费。我母亲同样也被打倒,工资也被冻结起来了,只发给生活费。我们作为老干部子女的优越感,瞬间便荡然无存,我们姐弟三人无奈只能自己学着过日子。当时的造反派们,只给了我们五十块生活费,才是中学生的我们,又不懂得怎么过日子。这些钱化着化着,就见前吃后空了,后面日子的饭菜钱都不够了。我们当时还住在单位的旧房子里,就常去食堂旁边,把别人吃剩下来的肉骨头拣挑出来,洗净晒干,然后与拣来的碎玻璃等废品一起去卖掉,弄点零钱来补贴家用。实在不行时,又只好把父亲平时不常穿的正裝,最好的呢绒制服,也拿到镇明路的三市去摆地摊,廉价卖掉了。
当时我是在宁波五中,也就是现在的效实中学读初中。因为文化大革命了,所有的学业都被终止了。学校都停课了,工厂也都停工了,各级政府、党委等行政机关,都被造反派冲击后给打倒了。大家忙着到处張贴大字报、大标语,今天斗这个,明天批那个,十分混乱。整个国家处于非常动乱时期,城市的经济都快要崩溃了。那后来怎么办呢,只有实行军事管制维持正常秩序。这样解放军部队就进驻到市里来了,并分派工作组进驻I厂学校。在当时的形势和处境下,上山下乡对于我本人来说。其实是一种解脱,我们这里的一些老干部子女,父母亲原来都是革命干部,后来又都被打倒了。我们从原来的很自豪的"红五类"子女,突然变成了低人一头的"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当时,宁波五中分配下乡到集贤县插队在一起的,有两个大队的人员,都是这么一批未解放的老干部子女。那时我觉得也是蛮好的,因为你若不去的话,家里巳经发生了很大的变故,父母亲都被隔离审查了。我家原来住在较大的旧房子里,文革中都被造反派毫不留情地赶了出来,变得没地方可住了,只能临时将就着在屋檐长廊下蜗居。后来再给你一间不到十五平方的房子。本来有六十平米的房子,弄到最后只有十五平米的房子。提早真实地感受到社会的时态炎凉与人情冷暖。
  当时不管你是革命的家庭,还是反革命的家庭,只要是城市里的学生,就必须要上山下乡。那么下乡又是分好几种形式的:有兵团的,有农场的,有插队的。插队里有我们黑龙江这样的支边插队,又有近郊插队和回乡插队。我们家姐弟三人当年全部下乡。姐姐和我到黑龙江插队,哥哥在余姚蜀山插队,我在东北农村艰苦生活了四年,本来一般常规下,下乡应该是八年到十年。后来国家的支边政策有所松动。城市里的家庭中,子女如果上山下乡全部走光了,这好像显得不太人性化呀,所以就允许父母挑选一名子女回到父母亲身边,而其他在农村的子女就不能回来了。当时父母亲考虑我在东北下乡,路途遥远,又是个男孩子,所以就叫我先回城来,这样,我当时知青下乡时间不长,也就四年时光。


图片1.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9

主题

121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0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09: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0-12-2 09:58 编辑

  三、支边的插队知青
  刚刚下乡的时候,我插队到集贤县永安公社的兴源大队,后来抽调到永林大队,是作为公社的文艺宣传队员调过去的。因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把所有的文艺节目都当作封资修封死了,只有八个京剧革命样板戏可看。下乡第二年,为了达到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革命样板戏的目的,当时永安公社党委在几百个知青中间,征集有文艺特长的人,招了十几个人后,成立了一个公社文艺宣传队,就是演唱红歌、演唱样板戏的。他们就把我也召进去了,因为我当时年青,性格开朗,比较活跃。后来这批人都被集中安置到永林大队。我离开东北之前,就一直是生活在永林大队。
  知青下乡的四年经历,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这当中体现了好几个转变,第一个转变:城市户口的人变成农村户口人,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第二个转变:从一个在校的学生转变成一个走向社会之人。第三个转变是从一个南方城市生活的孩子转变到北方农村去生活。这三个特点,这对于我们初涉社会的年轻人来说,都是一种严酷的考验。
  东北的气温冬天寒冷至零下三十多度。从井里打出来的水往门外一泼,就马上结成薄冰了。有一年冬季,我们到荒原中水潭里去抓鱼,尺把厚的冰用凿子先把它凿开。凿开以后这块冰就变得很薄了,鱼儿一看到有光有氧气就都往这里赶。一看涌来这么多鱼,自己就下意识把手套拿掉去抓,手一抓鱼就能被抓起来。抓一条扔上来,一条又一条的河鱼,崩跳几下就马上就变成冰鲜鱼了。抓在手上还是活着,扔出去不久就变得硬邦邦了。抓了几条以后,才感觉这手指怎么这么生痛啊!原来是手被冻得僵硬了。就连忙把手放到棉袄中,却怎么也捂不热。这件事情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我回来的那年冬天,刚巧一场雪下了以后,天就开始晴朗了,田野上茫茫白雪一片,积得很厚。我从公社出来坐上公共汽车,往县城赶火车,从车窗里往外看,不时有很多野生狍子在雪地上奔跑觅食,大雪把所有的平原都给封住了,它们在雪地上欢快奔跑,这种北大荒特有冬景,给我离开东北时,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
  北大荒很少有春季,去过东北农村的都知道。那里四月底才开始转暖,黑土地渐渐融化松软,冰封的河水开始慢慢解冻了。然后,到了五月中旬,天却一下子就变热起来,很快就步入到夏季,气候已变得非常炎热,各种庄稼也趁着这个时候疯长着。东北农村没有明显的春季,有也是非常短暂的,恍如冬季一下子就跨到了夏季。它冷起来也很快,最早的时候,国庆节刚过就开始下雪了。夏季天气特别热,白天日照又很长,四点多钟太阳就出来了,直至晚上八点多,太阳还没完全落下去。太阳没下去,我们就不能干活收工,在田间劳动时间特别长。东北人性格都比较爽气,也较好相处。他们拥有北方人性格中的豪爽,讲话直爽,不转弯抹角的。喝酒更爽快,喜好喝白酒。尤其农村人没什么文化,人很简单淳朴。我们跟老乡相处几年下来,大家情感上都是很融洽的。那些老乡看到我们这些知青也觉得很是同情。常念道:才十八岁到二十岁这么小年龄,就远离自己家乡与父母,跑到八千里外贫困陌生的地方去劳动生活。
  我们去的学生里面,当时初中生和高中生都有。高中生那个年龄段喜欢看书,相对文化程度较高,带去的文艺类书籍也比较多。所以我们能偷偷看到的一些如《克利斯朵夫》、《红与黑》等这些世界名著。但是我们的文化程度也不是太高,能看懂一些大概,有些书较深奥还是看不懂。不像习近平总书记回忆当时延安下乡时说的,带了好几箱的书。我们知青中可没有带那么多书的人。谁会带书啊?箱子里都带吃的、穿的、用的物品,唯恐而不及呢。
  我们永林大队知青点是轮流做饭的,知青屋中男、女生共有十个人,每个人轮流着做饭一周。做饭是给工分的,这是生产队规定的。于是,我们就内部商量了,这一礼拜里,若轮到我做饭,其它人去干农活了,就要把菜炒好,饭做好。都是很简单的活,菜就是煮大白菜,炒土豆絲,炒酸菜等,主食为苞米渣子粥,小米或高粱米饭,很少有面食吃,更吃不到大米饭了。常年累月都是吃这些。东北农村房子里都有地窖,每天冬天地窖里放满了白菜、土豆等,做菜时,拿出来爆炒,放点盐、放点油就好了。当时知青的粮食是有保证的,主要是粗粮很少有细粮,但是烧灶用的柴草不予保障。前面一年两年都还供给些柴草。后来大队里就不管了,我们只能自己去弄到些麦秸柴草,以烧火取暖。每年冬季,就去离村很远,叫“三不管”的荒野之地去割很多长长的野草,再用马车拉回知青点,堆垛后做备用柴火。

  四、黑土地上的农民
  我在永林大队文艺宣传队的时候,平时还是正常出工干农活。劳动之余,有时间我们就拉啊、唱啊、跳啊,年纪轻嘛,乐器声起,村里不少农民常会过来围观。农闲的时候,就开始全公社各大队的巡回演出,这时候的生活待遇就改善了一下。我们自编了一整台的节目,这一台节目大概能演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简单的配些布景啊道具啊,自己都制作准备好,大小乐器也都带上。到了时间,去演出大队的马车会来接的。马车把我们知青接到会演现场,把我们宣传队知青捧为上宾招待。给你热炒几个菜,并且包饺子、摊烙饼吃。当时农村文化生活特别枯燥,一听说有来演戏、演节目的,周边的农民们都很高兴,大伙都挤在临时搭建的戏台下面,津津有味的看着、议论着,鼓掌喝彩声不断,让我们也感到高兴和自信。
  我在东北下乡时,曾干过各种农活,包括铲地、收割、看地等。我们城市学生到农村刚去时,是不太会干农活的,但我们拿的却是村里最高的工分。一般情况下,如果不太会干活的只能拿到八分,有更不会干活的,就只能拿到六分了,但我们知青虽然不太会干活,大队却是照顾性地给最高的工分。夏天去铲地,早上五点钟天一亮,就要起来下地干活了,其实多么想再在坑上多躺会呀,但也只能起身出工去。火辣辣的太阳老挂在天上,中途田间可短暂休息片刻,长时间干活实在是太累了,如让倒在地里可以休息十分钟,马上就会躺在泥地上了。那时还讲什么卫生啊形象啊,找个略微平整的地方,草帽遮着脸马上就躺下休息了。有一次,记得秋天在割玉米地的时候,我一不小心,锋利的镰刀滑了一下,就割到脚腕上面,鲜血直流。至今脚上还留着一个很深的伤疤,那是四十多年前北大荒下乡劳动时,留下的青春印记。
  看我们不太会干农活,队里就让我们晚上去看地。什么是看地呢?庄稼成熟并收割下来以后,当天都拉不回去,高粱也好,玉米也好,都在农田上摊着。这种情况下,晚上要有人管。没有人管,小偷就会去偷的。看地的人,晚上就不能睡觉了,需全夜值勤巡逻。有时候半夜时分,生产队队长还要来检查的。因为知青在当地没有亲戚,不询私情,所以秋季看地的活,都放心地交给知青去干。有时候还要在夜间,看管生产队外出干活未返回的马,晚上看地的时候也要把马看管住。有一次我在夜间看地时,拿一枝红缨枪壮壮胆,刚巧有几匹马停在那里,我临时有事要处理,就把红缨枪放在马的屁股边上搁着。那想到,等我到里面去拿个东西出来。嘣的一声响,马的屁股一扭,梭镖就刺进去了,把红缨枪杆给折断掉了,梭镖头在里面插着。当时还不敢把梭镖拔出来,万一拔出来马大出血死掉怎么办,就只能连夜把这匹马牵回到生产队去,被队长严肃地批评了一通。
  不光晚上看地,白天我们知青也看,农民喜欢叫知青看地,是因为知青在当地没有亲戚,六亲不认的。靠近庄稼田边住的农户往往很不自觉,晚上把猪都放出来拼命地咬吃刚收割的粮食,第二天自家就不用再喂了,所以白天黑夜都需要加强看管,生产队的秋天收割的粮食决不能让牲口给祸害了。所以我们知青白天也拿着梭镖,看到谁家的猪在糟蹋粮食,好几个知青立即就一同围过去,当场用梭镖把它戳死。戳死一两个猪以后,农户就害怕了,杀鸡是给猴看嘛,此后农民就再也不敢放猪出来了,否则你也放我也放的,田里刚收下来的粮食就都会被糟蹋了。所以这件事情给我留下的印像也很深。
  在东北农村下乡,有时也会遇到危险。如出民工活,帮助去山坳里修公路或者修粮库的时候,每周未放工假,我们就往山坳上跑,去捡雨后盛展的野生黑木耳,其实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山里的黑瞎子(熊)特别多,容易伤人。另外,晚上有时单人走夜路也很危险,可能就会遇到野狼,现在想想对这些,还是有些后怕。还有一次,我正骑着一匹光背的没有鞍子马在溜,本来这匹马好好地走着,突然后面来了一大群幼马,结果我驾驭这匹成年马就火大了,后脚使劲蹬,马尾部就往后撂,我在骑上面东倒西歪,立刻坐不稳了,如果我当场掉下来了,后面的马群就会踩到身上来了。正在这危险关头,附近的农民驾着马车,用长鞭子猛甩狠抽,才把那群马赶开,他的马车很快赶了上来,我立刻从马上跳上车去,这才算脱险了。
  我的知青生涯虽然不长,除了干农活外,后来又当过仓库保管员,那时期,把仓库收拾得很干净,进出库帐目清楚,各类物品摆放有序,公社还组织各大队保管员来现场学习取经,说知青管的仓库都弄得非常好。我还做过村小学的代课老师,当时的小学老师请假了,要半个多月不回来,这些娃娃们没人给上课,就叫知青来代代课。跟干农活相比,教书就轻松多了,工分照样给你。至于大队外派民工去盖房子、盖粮仓之类的,也是一样,都算是好活,生产队常照顾给知青们去干的。
返城后,我先到宁波冷冻机厂,后去协作大厦,最后到政府机关等工作多年,但对黑龙江下乡插队的哪四年,印象最深,烙印最深。许多知青是我走向社会相处的第一批朋友,那时候大家都很年轻,又没有找对象,知青们一起生活一起玩,初尝人生的甜酸苦辣,真是同吃同住同劳动,磋跎岁月有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9

主题

121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0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09:5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0-12-2 10:06 编辑

  五、扎不下的根
  我们到东北的时候才十八岁到二十二岁,男孩子也是青葱岁月,女孩子就更不用说了,东北的女孩子长得漂亮的也很多,而且个子高皮肤好,不逊于我们南方姑娘。那时候正提倡晚婚晚育,我们才二十岁不到,没考虑过找对象的事。东北姑娘看到我们宁波知青倒是蛮喜欢的,因为其一:你们是城市里的男孩,家境一般不错。其二:多多少少受过教育有文化;其三:南方人的生活习惯很好,很讲卫生,每天都要习惯要洗脸、刷牙、洗脚啊,他们农村人就没有这么多讲究了。那时候,农村女孩常会做点暗示性的事情,比如说帮我们洗衣服啊,把她们家里好吃的菜和干粮,拿来给我们吃啊,目的就是能跟我们接上缘。但是我们心里都想着,我现在可不能跟东北女孩找对象,万一找了以后,生根开花结果,就回不去了。所以所在两个大队没有一个在找的,也很少有南北恋爱的情况。。
  本来72年冬天,我是可以去应征入伍的,身体条件也非常好。冬季征兵的时候,到我们公社来带兵的解放军,就是我们宁波五中的军干子女,他来带兵时一看,都是校友同学,就说你们只要身体稍微过关,我就全部带走当兵去,大家听了都高兴死了,有点像开后门一样,但身体检查是必须要进行的。可是我却去不了,因为我父母亲当时都被关在牛棚里还没解放,政治审查不会合格,所以我还替人家体检时帮上了忙,不少同学那年都当上兵了。我呢,因为要照顾父母,就返城回宁波了。
  知青很少有下乡四年就回来的,像我姐姐,恋爱结婚就很坎坷。她找了一个当地的农村对象,当时我父母亲和我都是非常反对的,她却执意要找,好像感情巳很深,那就随她愿了,结果婚后一直呆在东北农村就吃苦头了。她在那里生了两个孩子,你农婚知青怎么回得来呢,如双知青结婚是可以照顾返城的。好在我父亲是老红军,当时我也已进入市级机关工作了,就以我爸爸的口气给当时的市委领导写了一封信。因我母亲是1991年去世的,我跟哥哥都返城了,按照当时的情况,离休干部身边有子女在的话,就不可以再调其它的子女回来。但是好在我父亲是老红军,市领导一看,当时宁波九个红军,八个红军子女都摆得很平,就这个老红军没有摆平,老伴又去世了,身边没人照顾,儿子照顾又不够细致,就要求把女儿调回来。那是中顾委还存在,老干部的政治地位是非常高的,每年春节走访慰问时,来的都是市领导,不是一把手就是二把手来,见面就问叶老有什么困难。“我什么困难也没有,感谢党感谢组织,我就想把我女儿调回来”。就这样马上写个报告,市领导专门有批示,后经跨省调动,才调到宁波邮电局工作。
我姐姐返城上来是最晚的,余姚插队的哥哥,也下乡了八年,和许多知青一样。因为我回来以后他回来就很困难了。后来市里面出台了子女可顶替到父母工作单位的政策,我哥哥就顶替到邮电部门工作。我们家算是邮电世家,我父亲母亲,我姐姐哥哥两代人都在邮电部门工作,只有我除外。
  国家对知青政策是慢慢在放宽的,知青大返城之前,又出台了一个政策,允许一个知青子女回城落户。我的姐姐有两个孩子,第一个男孩享受政策先返城;第二个女孩随她本人工作调动,也一起户口迁过来,后又帮助他们落实工作、转学读书等。几年后,才慢慢稳定下来,融入到城市里的生活中。两个孩子现在也慢慢地成长起来,表现较好,目前分别为自身单位里的工作骨干。


  六、从工厂到机关
  我返城后先到冷冻机厂里工作了十二年,这个厂是做凤凰牌电冰箱的,我进去的时候,厂里有二百多职工,后来竟发展到1000多人。在工厂工作的时候我一直在业余读书。我读书分两段,前面是自己的兴趣爱好,读了三年多,拿到的文凭国家是不予承认的。后又通过浙江省成人高考进校,读出来的文凭国家认可的。有了这张文凭,又正好遇上机关招干部,于是就在1988年1O月,通过竞争性考试进了市级机关。记得87年至88年,宁波作为全国人事制度改革试点城市,面向社会公开招干,我正好抓住了这样的机会。
  本来进入国家机关是两种途径:一是部队转业干部分配,要营团级以上的干部,;二是当年包分配的大学生进机关。现在大学已经不包分配了,每年都面向社会招录公务员,这已成为常态。我业余读书的时候,工作之余,就捧着一本书看。师傅就说:你这书读了有什么用?文化大革命这么多知识分子都被打倒了,正规大学读出来的,进厂也就是做个技术员。你是业余在读书,以后最多做个技术员,就了不起勒。我解释说:到不是当不当技术员,我喜欢多学点文化,多长点知识,充实一下自己。结果读了以后,这文凭真就派上用场了,算是比较幸运的。那时文革十年动乱刚结束不久,知识断层,人才断层,连有个大专文凭都很吃香、都很管用,不像现在普遍拿本科或硕士文凭,找份好工作还都没有把握。
  进入市级机关以后,我一直勤勉工作到退休为止。这期间跟我一起考进公务员的,也有个别人觉得机关里工资太少了,到九十年代初下海潮的时候,心动了,不安心了。领导找谈话,劝他慎重行事不要调动工作,但仍坚持要走,留也留不住他。现在的退休养老金就差很多了。
  当时1988年机关工作还并不怎么吸引人,福利待遇很一般。到了九十年代初,有本事的人都下海去赚钱了,例如在行业系统内,当时海关的人就下海去了好多,都认为自己本事大,和做外贸的企业认识,自己也做个老总什么的,年薪能赚个几十万。其实下去以后,这个船就得你自己撑了,风险再大,也得自己去承受。当年从机关下海到企业,能成功的毕竟还是少数。
  很多知青下乡都是八年至十年才回返城的,回来以后赶快要找工作,找到了以后又要考虑成家,成家以后孩子要等着你去抚养等等,等忙完这些事基本有了段落,你再去事业奋斗啦,对不起啦,国家政策又变化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就这样在蹉跎岁月中度过了。
  我这一生就是没当上兵,后来的工、农、商、学我都经历过。所以我现在退休以后,喜欢参加宁波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的一些活动,来研究党史,研究军史。这里有两个目的,第一就是继承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第二通过研究军史、研究党史,所以这一块我还是比较有兴趣的。退休以后,参加这方面的活动较多。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里,有很多老干部子女,大家谈起来情趣相同,而且年龄相近,经常交流沟通。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大乌珠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9

主题

121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0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0: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0-12-2 10:11 编辑

  七、回访第二故乡
  我对于当年知青上山下乡的看法,个人认为是利少弊多。作为年青人踏入社会后锻炼实践一下是好的,但如果长时间呆在农村,荒废了学业,于个人成长不利,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这批乘1969年4月27号火车专列下乡到集贤的知青,约有1200多人,一同下乡,一同品尝生活的艰辛,大家相处得不错,是比较团结的。因此每年的这一天,凡是当年在集贤县下乡的,以各个生产队为单位,大家一起喝酒吃饭,聚餐叙谈,搞纪念活动。宁波五中当年下乡的两个大队,我是老知青聚会的联络员。本来是集贤县的老知青相聚,几年下来,已逐渐延伸为每年宁波知青相逢的盛会,餐桌从原来的十五到二十桌,后来扩大到三十桌到四十桌,去年听说已有八十桌了,这就是说有八百多位老知青共同参加啦,每年各地原农场、兵团、插队的知青都能愉快地相聚在一起。
  2004年,我们集贤县知青联谊会,首次组织回访东北第二故乡,报名的人非常多。因为是包了火车专列,费用测算下来每个人要出两千块钱,当时很多知青都付不起。想去但又没有经济能力,总经费缺口很大。最后有一个杭州老板,原也是知青,他是做的是蜂蜜产品,慷慨解寰支持,就冠名"蜂之语"知青专列成行了。当时搞一个专列很麻烦,要跟铁道部等多个行政部门打交道,准备工作做了很长时间,我们知青群体有许多默默无闻的人,热心奉献于知青事业,大家积极参于,搞了很长时间,先后开了好多次会。为了把这件事情组织好落实好,内部又分成接待组,宣传组,卫生组,后勤组,安全保卫组等等,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得周到细致。知青专列终于顺利出行了,途经杭州、哈尔滨、佳木斯等车站,一停下来,当地知青们就鼓锣打鼓,盛情欢迎。
  这也是全国知青群体中最早的回访北大荒专列,在全国一千七百多万知青中引起很大轰动。当年的宁波知青张惠荣那年曾任集贤县副县长,他现在是宁波知青联盟的负责人。他在那里把那边的接待全部安排好。我们这边组织哪些人参与,该送些什么礼品,在那里共四五天的行程,第一天干什么,第二天干什么,都排得非常详细。轰轰烈烈地,热情高涨的知青专列凌晨一到集贤县的福利屯车站。站台上载歌载舞,场面壮观。五套班子,县委,县府,县人大,县政协,县纪委领导全部到站迎接,知青们分乘多辆中巴车出站,警车在前开道引领,视为贵宾一样的。他们为什么这么隆重呢?我个人认为,第一,知青当年在农村苦干实干,对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确实有过贡献;第二,目前东北经济和浙江经济发展有较大差距,而此行知青中有很多巳成为企业老总,也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他们正想拉这些人脉助力,经济上能再到当地投资些,县里的贫困学生能赞助些。像我本人就曾赞助过黑龙江集贤县的贫困学生。东北老乡特有的豪爽与热情好客接待,深深感染着回访的宁波知青们。
  2004年去了第二放乡,看看我们当年下乡的地方,还是那么一个村庄,但是比我们当年下乡的时候要好多了。第一,村庄里的新房子盖起来不少;第二,通往公社的公路全部修的非常好,两侧绿化也很好。市场经济形势下,也出现些新问题,富的人很富,穷的人很穷,开始两极分化了。应该说,改革开放是公平公正的,给每个人都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农村有本事的人就冒出来了,开动脑筋攒钱,把新房子盖好,买了拖拉机等,而老实巴交的农民,却还是住在土屋草棚里面,变化都不大。
  2004年我请了好几天假,那时我还没退休。后来又组织了第二次回访,来去又需十天时间,单位很忙,我就没有去。听说第二次回访北大荒,也是很成功的,也照样是隆重热情接待的。如果到了2019年,宁波知青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我想知青纪念活动可能会有个大动作。现在经济条件更好了,不少知青有坐飞机回访的意愿了,要去的人就可坐飞机到第二故乡看看了,顺便在当地周边旅游一下。我在考虑,如果2019年叫我去我还是会去的,经济上没问题,只要身体条件好的话就再去一趟,这以后可能不太会再去了。
  回访主要是集贤知青联谊会组识的,我看集贤知青现象,最核心的是知青对当年上山下乡的那份情结。或者说集贤现象就是知青情结之认同。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有了那一段经历终生都不会忘记。我们在集贤回访时,还集体种过知青林,也有一部分宁波企业家后来在集贤投资建厂,又把集贤县特别贫困的家庭读书的子女名单汇总起来,我们中间有不少富有爱心的知青当场捐款帮助了结对助学。
  集贤知青联谊会的负责人叫做叶小龙,也是宁波知青网的创始人,把宁波知青活动推向全国知青大平台的就是他,也是最早把宁波知青品牌打向全国的人。另外,老知青中叶亦通把个人的资产变卖掉,自筹资金来创办宁波知青博物馆,尽心尽力,他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很感动人。我们三个人都长期热心参于宁波知青的各项活动,又凑巧都在集贤县下乡插队,又都是姓叶,知青中有的人就开玩笑说:你们三个雅号就叫“集贤三叶”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9

主题

121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07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10: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0-12-2 10:14 编辑

  八、我的知青情结
  虽然知青下乡只有短短的四年,但这段人生经历对我却记亿深刻,知青情结很深。我多年来一直关注全国知青的各类信息,也热心参于宁波知青组织的各类活动。总的来看,整个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也就十年。知青大规模下乡是从1968年到1978年,现在知青这一代人中,担任我们国家领导人的,在中央最高层中,有四个就曾是当年的知青: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王歧山。但绝大多数的知青在该读书的时候没读书,该工作的时候没有工作,该结婚的时候计划生育了,改革开放又企业改制了,现在他们已年纪都大了,文化水平又不高,逐渐地被社会边缘化了。
  知青大返城是从云南农场知青丁惠民为主组织进京请愿开始的,他是上海知青下乡的,后来在重庆生活。当时每个知青都想回城,上海回上海,宁波回宁波。可国家是这样看的,分配去兵团农场就当已经给你安排工作的,你还是拿工资的,生活上有保障,你都有工作了还回城干什么呀?知青返城对插队知青到是优先网开一面,兵团、农场知青就照顾不到了。后来大规模的知青上访也好,静坐绝食也好,都是各兵团农场先后组织起来的。对知青的现实状况,当时邓小平知道了说:我们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知青家长不满意、当地农民不满意。所以还是让他们回来算了,这样,知青就陆续开始大批返城回来了。但当时你如果已经农婚了,你就得暂缓,也就是回不去了。
  现在有一首很流行的知青歌曲,叫《我们这一辈》,作者姓王,唱得就是知青命运的坎坷,对曾有过那段人生经历的人,听后都感人至深,引发共鸣,唱的正是这一代人的命运。近年来,各地知青南来北往的到宁波来走访的也不少,只要我参于接待的,就会顺便地讲解讲宁波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至于宁波在改革开放后的现状及重要数据等,因在机关里工作,一般都比较熟悉,也略作讲解。知青团队很都喜欢叫我去介绍,我也乐于接受任务。必经自己在机关工作二十多年了,综合能力有所提高,掌握的相关情况也比较多。
  全国知青群体中,现在也分了好几个层次:最高的一层是邢燕子、侯隽、董加耕这些人,就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接见过的知青楷模、知青典型;第二层次就是在全国知青团队中的引领者,或者是著名的研究知青历史的专家学者。比如周恩来侄子周秉和、中国社科院的刘小萌,武汉科技大学的刘晓航,辽宁省知青联谊会的于立波这些人,他们既是老知青身份,又是知青名人。再往下就是各省知青团体了。知青团队较多是松散型的,我们几个合得来就可组成一个团队,合不来就各自为伍。我们宁波知青群体中,就有一个知青博物馆;两个知青联谊会,即宁波知青联谊会和集贤知青联谊会;三个知青网站:最早是宁波知青网,后来是东方知青网,现在又有了天一知青网;四个知青文工团:,东方知青文工团,宁波知青文工团,宁波知青博物馆弘歌艺术团、宁波知青合唱团等。目前知青的年龄,普遍都是六十五岁到七十岁这个年龄段,我想应该还有十年时间可以比较活跃,激情澎湃。年龄再大以后呢,人的热情、体力各方面就会跟不上这种活动开展的需要,自然会慢慢地力不从心,渐渐地沉静下来。
  我回到宁波以后,2010年起开始比较多地参与宁波知青活动,我曾参加过一些全国性的知青会议,是代表宁波知青博物馆去参加的。比如武汉会议、沈阳会议、嘉兴会议等等我都参加过。同时我也接待过到宁波来访的,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知青,比如周恩来的侄子周秉和,他是北京知青,是中国知青联盟的理事长。他2013年到宁波来,我们在奉化溪口接待他,喝酒叙谈很高兴、很尽兴,他还为我题写了书法作品。我也接待过辽宁省知青研究会来访,这个研究会下面是包含全省有两百三十八万知青,我们宁波知青总共才只有七万左右。辽宁省知青研究会的会长叫于立波,是知青出身的学者型的企业家,又是教授,个人著作颇丰。他到宁波来我们全程热情接待陪同,介绍宁波知青情况,介绍宁波经济发展,介绍宁波政府层面的东西,因为我在政府机关工作,所以这方面内容了解的比较多。他对宁波的印象也特别好。他给全国知青取了个名字,称做“共和国知青”,得到普遍的认同。因为加个“共和国”就和政治挂上钩了,知青这一代人是跟共和国同龄人,也是随共和国一同成长,是为建立共和国丰功伟业,而无私奉献青春的奠基者。
  我们也邀请外地的知青团队到我们宁波来开会,就可陪同更多知青代表参观,盛情做好接待服务工作。外地来的知青团队如要看宁波港口,一般都是我来陪问他们去,因为我在机关里是分管这个范畴的。对宁波港各港区,各企业开放码头都很熟悉,后来我到市口岸协会任职,仍继续为知青活动做好这些事情。
  《向东是大海》的导演安健,是影视圈的名导。曾创作拍摄过《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等知青题材影视剧,我也把他邀请到知青博物馆,请他做一个专题讲座,很受知青们欢迎。我还为黑龙江八五三农场宁波知青到知青博物馆设展厅,主动牵线搭桥并促成开展。宁波知青的文艺演出活动也经常性参加,并多次做过节目主持。因为知青演出活动,很喜欢知青自己来主持节目,这样的活动开展,为我这样的老知青提供了一个热心参于的快乐平台。
  我对知青各类活动都比较热衷参加,但也不是所有的知青都喜欢这样的。特别是有些知青,当上官了就不愿意参加。而作为国家公务员,正处级的干部,我觉得在知青群体里面,大家是一样平等的,有着一样的人生起点,知青中同样有很多好的东西值得去弘扬传承。身为红二代,我参加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后,又把研究会几个离退休老干部,全部请到知青博物馆参观。看后他们都说很不错,大家有共同点。我们老干部讲无私奉献,你们知青也讲无私奉献嘛,我们老干部讲艰苦朴素,你们也讲艰苦朴素嘛。这些都是在我的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保存宁波知青历史,传承知青文化,所做的一些有益的事情。

  九、寄语年轻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人生路程。我们年轻时是很艰苦的,那时国家也贫穷。所以我们自小养成的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习惯,这种良好习惯是不会改变的。对于我自己,我觉得这两句话讲得很好:“工作上,向高标准的人学习;生活上,向低标准的人学习。”现在年轻人在生活上追求的是品质,我们追求的却是实惠。年轻人可能是关注生活多了点,对国家政治、奉献青春之类就不太关心了,他们认为这些是虚的。但我认为,青年人还是要有些人生奋斗的目标,站位要高些,视野要宽些,要有自己的追求。平时讲话要谨慎,不能兴口乱讲。你看现在这个微信网络群里、什么话都有人说,骂共产党的,骂政府不为的,给社会抹黑的多得是,更有个别教授学者,冠面堂皇地宣讲不良言论,甚至有些还在网上造谣生事的,误导年青人。我看这些人真是共产党的败类,国家白白培养了你。吃饭砸锅,忘恩负义。你如果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长大的,你就不该忘记自己的老祖宗,就不能与党和国家离心离德呀。
  我们这一代人多数是艰苦朴素,是比较关心国家大事,头脑里有点政治意识。而现在年轻人这方面可能就淡薄了。但是现在年轻人看的东西比较多,眼界比较宽,时代潮流也跟得紧,我们这一代感到就有点跟不上了。但是跟不上也得跟着慢慢学,这样才不会落伍许多,不然的话,差距就会越来越大。所以,我认为我们跟年轻人之间既有共同点,能够互相学习,又有不同的差异点,能够取长补短。希望年轻人能多关心国家大事,国家好了你们才能好,国家不好你们再有本事也好不到哪里去。现在政治算是很清明很民主了,过去你要是说错了一句话,政治上给你扣顶大帽子,你可能一辈子就背上黑锅了,甚至一下子就给你发配下去,人生履历中留下了污点。
  年轻人还是要多读书,我觉得读书是好的,读书能改变了我们的命运。什么年龄段就该做什么事情,比如该找对象年龄就要找,该结婚就结婚,这个很重要。找对象如果挑三拣四的,男孩子还好一点,女孩子要是错过找对象的黄金时期,真的难度就增加不少了。高不来低不去的,这种例子社会上真的太多了。鼓励在校大学生谈一次恋爱是很好的,谈恋爱是人和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和感情培养,是交流也是两人之间的磨合,真正磨合的好,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人生就是长跑,我觉得人生每一步尽量要走好,善于学习,善于思考,要走正道,要抓机遇。“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要为自己努力一把,也要为你的家人努力一把。你们在校大学生还是勤奋学习最重要,年青时多读点书是不会白读的,个人机遇来临时,也靠综合实力来支撑,功到用时方恨少。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所以年轻人要走正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步履坚实,满怀信心,迈向美好辉煌的明天! 图片3.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发表于 2020-12-2 11: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红军时期参加革命者——简称“红军干部”即1937年7月6日以前;抗战时期参加革命者——简称“抗日干部”即1937年7月7日至1945年9月2日;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者——简称“解放干部”即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30日。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