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758|回复: 2

葛元仁: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几个糊涂观念

[复制链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70
发表于 2022-9-20 20: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葛元仁:关于知青上山下乡的几个糊涂观念2018-10-30 09:40:27  来源: 红色文化网  作者:葛元仁
点击: 1907    评论: 0 [url=](查看)[/url]字体:[url=]大[/url] / [url=]中[/url] / [url=]小[/url]



[size=1em]  有人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和工农相结合道路是剥夺了青年受教育的权利”。
[size=1em]  这种说法是偏面地认为只有课堂的书本教育才是“受教育”,接受实践的教育不是“受教育”。
[size=1em]  明显的事实是,人的知识是由书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两部分组成的。单纯的课堂书本教育,不能代替必要的实践。书本知识本身也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只是把一般的普遍的规律进行了归纳,反映的是“共性”。而实践中我们遇到的事物都是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的“个性”,这也就是为什么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并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1]因为只有通过对事物“个性”的解读,才能深刻认识事物的“共性”本质,这只有靠自己的实践才能获得,别人是无法替代的。
[size=1em]  历史事实证明,人类是通过实践才获得的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的。并且是通过反复实践,反复总结,不断提高的。知青们在农村和农民一起参加物质生产实践,在实践中获得提高。不仅利于他们认识具体的客观世界,也利于他们培养工农感情,理解书本中的一般规律。正如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说的:“相信生活,它给人的教益比任何一本书籍都好。”
[size=1em]  当年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再教育”,就是针对知识青年只接受了书本教育,脱离工农,脱离生产实践而提出的。是为了使年轻人具备完整的知识,今后能够担当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
[size=1em]  这种观点,也明显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是相违背的,把“知识”和“实践”对立起来了,没有看到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理论源于实践”,也不利于青年人成长为知识全面的人。至于把到农村去看成是“降低人格”,是“屈辱”,更是封建主义思想“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残余,蔑视从事农业体力劳动的农民,直接否定了处于农业生产第一线的农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size=1em]  习近平同志在2003年7月11日《之江新语》之《路就在脚下》中作了很好的回答:“一个人能否成才,关键不在于是否上大学,而在于他的实际本领。社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校,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你肯学习、能吃苦,没有读过大学,照样能成才。”
[size=1em]  即便按照这种观点,真的是上山下乡使得青年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吗?我们看看没有上山下乡后的教育状况,就明白了。
[size=1em]  1982年12月10,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批准的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提出“到1985年,争取全国绝大部分县普及或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其他地区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更多的适龄儿童入学”。[2]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同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的若个问题的意见》提出“全国大体可分为三类地区:第一类地区,……要求在1990年左右基本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二类地区……要求在1990年左右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95年左右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第三类地区……争取在本世纪末大体普及初等义务教育”[3](初等义务教育是指小学,九年制义务教育包括初中)
[size=1em]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力比以前增强多了,20世纪末尚且不能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初中教育,现在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体依然不能普及高中,大学。所以,能否使青年受高一级的教育,不在于有没有上山下乡,起决定因素的是国家的经济发展,财政状况。
[size=1em]  有人说——,“我初中都没有毕业,怎么就成了“知识青年”?
[size=1em]  这是在掌握书本知识程度的衡量体系中,知青和农民所处的位置以及参照物不同造成的误解。衡量知识的多少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目标值,是相对而言的。小学生以中学生为参照物,可以说自己比中学生没有知识;中学生以大学生为参照物,可以说比大学生没有知识;大学生以教授为参照物,可以说比教授没有知识。即便是教授,他也只能说,在自己研究是领域有知识,跳出了自己研究的领域也没有知识。对于农民中大量文盲来说,在他们眼里,不要说大学生了,就是小学,初中生也是有知识的青年。“文革”前我国根据当时的财政情况,只要求普及小学教育,1982年教育部又发布了普及小学教育的文件,要求到1985年“争取全国绝大部分县普及或基本普及小学教育”。而且因为财政困难我国直到1986年4月12日,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自1986年7月1日起,才在全国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所以在上世纪6、70年代将初中生称为“知识青年”并不奇怪。
[size=1em]  如果换一个掌握实践知识程度的衡量体系,那就倒过来了。我们都知道,凡是到工厂去参加工作的年轻人,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毕业生,一律被称之为“学徒”,由工人师傅教你实践知识。让你接受实践知识的“再教育”。知青到农村去也是一样,要“学徒”,由农民教你实践知识,让你接受实践知识的“再教育”。
[size=1em]  有人说——“农民没文化,怎么对我们进行‘再教育’”?
[size=1em]  这种说法,是简单地把识不识字,作为有没有文化的标准了。把老师注入式的讲,学生被动的听,作为教育的唯一方式了。
[size=1em]  考察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我们就会发现,各民族的文化无不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文字只是表述文化内涵的工具,把相关的文字组合称之为“知识”,掌握了“知识”只是了解了文化,而文化的内涵是要用行动来表现的。我们说,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是我们这个民族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即便评价一个人的品质,也不是根据他的学历,而是根据他的行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集中表现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而这些优秀品质是在几千年的农耕社会中形成的,农民是这些优秀品质的载体。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过程中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朝夕相处。农民用自己的行动把这些优秀品质传递给了我们,影响了我们,教育了我们。“身教胜于言教”是公认的最好的教育方式。知青也是在这个过程中领悟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这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式,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size=1em]  注释:
[size=1em]  [1] 列宁《哲学笔记》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30页
[size=1em]  [2] 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浙江教育出版社第325页
[size=1em]  [3]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浙江教育出版社第327-3285页
[size=1em]  (作者系知青博物馆名誉馆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69

主题

1万

帖子

24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48086
发表于 2022-9-21 08: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791da5b83e277b0d1a879bb4a8555764.jpg

       葛元仁,1947年出生,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北京市专家库专家。2007年退休,被聘为中国城市建筑设计院绿色设计中心电气总工程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两弹一星”元勋之一葛叔平之子,昆仑策特约评论员、山西插队北京知青。

不要曲意求人重视,不怕忍受被人忽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2-10-1 18:0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共和国同龄人们,在他们的身上,有着许许多多的实践知识,依靠着建国17年的课堂知识,一路走来。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5 收起 理由
月雅湖 + 5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