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澎湃)“新村民”带来新盼头!威海文登大水泊镇引进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政务:网信山东 2020-12-26 16:5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与清华大学共搭平台。如今博士、教授不仅在村里住了下来,也在改变着乡村。
外面鹅毛大雪、天寒地冻,文登大水泊镇初家村这间屋子里却很热闹。一群年轻人凑在一块,讨论着村子二期该如何建。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初家村党支部村书记、村委主任王汶旭说:“以前哪有这么多高档次人才,以前村里都是老农民为主,突然来这么多人,当然稀罕,这个团队都是李久太博士(工作站)成员。”
李久太毕业于清华大学,现在是清华乡村振兴工作站文登站站长。2017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调整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地方政府共建实体工作站,组织青年学生驻点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实践。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弘介绍:“现在工作站这个模式,其实就希望能够建立相对长效的这样一个机制,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让同学们能产生黏性,黏在这件事情上,成为全校的公共的实践的平台。”
有了工作站,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学术会议、党建活动等机会,一批批清华学生、专家学者陆续来到这个小镇。而此时的大水泊镇正为找不到乡村振兴的门路焦虑。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党委书记滕新强说:“空心化基本达到40%,老龄化现在村里平均年龄都是60岁以上。焦虑到什么程度,就是给你项目、给你钱、给你做个事,也没有人来管理、也没有人来维持、也没有人来经营。”
工作站的到来,让正愁没人的滕新强一度看到了希望。但起初主要是短期实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滕的焦虑。就在这时,清华建筑学院毕业生李久太来到了村里。
李久太说:“这个老房子到现在有200年的历史了,厢房是煮猪头肉的地方,我们做了一个壁炉,上面烤地瓜、下面放柴火,也可以给茶室供暖。做完之后,我们就发了一个‘朋友圈’。大概有200多人关注,有100多人互动。”
看到朋友圈的热情回应,李久太与镇上干部交流后,一个以吸引人才为目标的“新村民招募”计划开始成型:把当地闲置的乡村宅基地利用起来,为城市人才提供居住发展的田园空间。
滕新强说:“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资源禀赋,跟村庄的特点结合起来,让他们来选择村庄,跟村庄配对,然后他们就成了村子的首席专家,带领村子振兴。”
就这样,李久太带着团队住进了初家村,以“新村民”的身份,打造一个具有山水田园风格的设计谷项目。以这个项目为支点,来村里发展事业的设计师、专家学者渐渐多了起来。这其中,也包括研究了一辈子乡村建设理论的张海英。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退休教授、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岐阳村“新村民”张海英说:“我这么多年研究乡村建设,然后从历史上,从国际对比上,我只是想把这些理论找一个地方去落地实现。”
滕新强表示:“地方在乡村振兴当中,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路径、方向并不清晰。他们是国内研究乡村的知名学者,我们当然抓住不放了。”
为了融入村民,这位学者型的“新村民”随身总带着扇子制作工具和手套玩偶,坐在热炕头上就和村民们互动起来。
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初家村王基贤说:“教给我们做这样、做那样,我们在一起说啊笑啊,就认识了,现在张老师在村里很多人都认识,就没有感觉你是从大城市来的。”
在村里一年多,张教授设计的乡村课堂内容不断丰富。今年暑假,她要来了三个村的房屋产权分布图,带着同事、学生,挨家挨户发问卷、做调查,眼下这份科学、真实的调查报告即将完成。
如今,在清华和当地政府联手搭建的平台上,这个不足4万人的小镇已汇聚了16名博士、教授级专家学者。全镇89个村中,有26个结了对子,设计村、漫画村、康养村等特色村落渐成气候,200多位新村民在这里安家创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弘表示:“我们说不只是清华的师生,还有其他地方的高校,以及更多的社会的这种公益的企业,包括组织等等,都可以共同来利用这样的一个平台来服务乡村。”
原标题:《“新村民”带来新盼头!威海文登大水泊镇引进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