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72|回复: 2

社交恐惧的背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25 07: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帖】

“太冷了,感觉要感冒了。下班我就直接回家了。下次我们再聚呀。”小邓(化名)匆忙挂了电话,长吁一口气。

  这已经是这个月他拒绝的第五个聚会邀请,相似的借口暂时还没被戳穿,而他清楚,“下次”终归是遥遥无期。

  小邓因为长相乖巧受到欢迎,邀约不断。实际上他是资深“死宅”,以“非必要不出门”为“人生信条”,是时下流行的I人(社恐)。

  他说,不面对面交流时,他特别活跃;一旦走入三次元,他就担心自己“说错话”败了兴,逐渐就演变成了“少说话”“不说话”。

  事实上,这样的人在我们周遭并不少见。

  年底聚会增多,少不了饭局应酬、觥筹交错。聚光灯下,E人们大放光彩;阴影下,I人们恨不得穿上隐身斗篷。

  当然,在不同表象下,蕴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原因。或许是性格差异,或许是心理作祟,又或者是疾病前兆。

  潮新闻·钱江晚报邀请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专家来解读,离不开社交的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表达的能力,识别不同情景的表现,精进说话这门艺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07:5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人际关系就是一张网

  每个年龄段都有社交焦虑

  随着“内卷”越来越激烈,人际交往就像一张网一样,罩得很多人喘不上气。

  弗洛伊德曾说:“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被活埋了,以后会以更丑陋的方式出现。”

  “近些年,来门诊咨询的患者中,有一部分人存在社交焦虑,困扰着他们的日常生活,甚至完全封闭自己。”心身二科(焦虑障碍科)主任唐光政介绍。

  20多岁的樱桃(化名)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不交男朋友也不社交,常年畅游在游戏和网络世界里,近一年来她最大的乐趣来自和ChatGPT聊天。

  30多岁的白玲(化名),因为偶然的一次同事矛盾,感觉受到委屈的她就辞职了,开启了长达5年的全职妈妈。一开始还以照顾孩子为借口不出门,后来连最基础的日常外出交流都没有了,人也越来越阴郁。

  62岁的老张(化名)退休后和同事们切断了所有联系。手机通讯录中除了家人,几乎没有朋友。当同龄人不是去各地旅游,就是参加各种聚会时,他在家里不是看书就是盯着电脑玩单机游戏,即使在偶尔的家族聚会中,他也很少表现。

  案例不胜枚举,让人匪夷所思。

  人类本就是群居动物,无法脱离他人而单独存在。他们是如何做到“独善其身”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4-2-25 08: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多种疾病的伴随症状

  在频繁社交中懂得识别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对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如家庭、朋友、同事、客户等。

  社交扩展社交圈,掌握更多资源的同时,也是一个自我认知的过程,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提高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事实上,这些有严重社交焦虑的人同样需要社交,也更需要被人认同,被人尊重。只是他们因为焦虑,在回避社交。”唐光政解释,“他们更在意外界的评价,他人的看法,在社交中希望得到肯定,又担心自己的一句话或者行为打破了自己的‘完美’人设,索性降低出错成本,逐渐退出社交。”

  社交中存在焦虑太正常了,即使是成功人士,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推特创始人之一杰克·多尔西、微信之父张小龙都带有“社交恐惧症”。只是焦虑的“焦点”并不相同。当“焦点”集中在自我身上时,会激励“真我”不断完善;当“焦点”集中在对方身上时,就会“依赖”对方的反映,从而自我否定。

  唐光政坦言,追根溯源,社交焦虑是很多心理疾病的伴随症状。比如抑郁症患者,长期处在“一无是处”的自责中,对自己产生深深的厌恶和恐惧,从而在社交场合中感到不安和紧张,情绪低落而丧失社交能力,连最基本的表达也不会;再比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会害怕交流,社交时容易发抖,甚至有自残想法和行为。

  除此之外,当社交能力突然出现障碍的话,还可能是疾病的预兆。

  所以,唐光政建议,针对不同的情况要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只是单纯的社交焦虑,就最先需要改变的是面对。“真正地进入社交场合,和真实的人面对面。我们不要着急观点输出,崭露头角,可以慢慢从‘耐心倾听’开始,所听才有所想,在合适的或者感兴趣的话题切入自己的想法。”而面对其他疾病,还是要“对症下药”。

  不破不立。春节即将到来,亲朋好友的聚会少不了,我们就在宽容的环境中认识他人也认清自己吧。

   来源:钱江晚报健康读本版  记者:杨茜  李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