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90|回复: 6

这个病,不怕你吵,就怕你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9-26 07: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嘉友(加友) 于 2023-9-26 08:26 编辑

【转帖】


2年前,她拒绝承认“痴呆”在诊室里大吵大闹

  2年后,她笑容满面却已错过早期治疗窗口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26 07:51:57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是每一个人存在的证明。

  可是,当脑海中出现了一块“橡皮擦”,是否这个人就失去了与这个世界的连接呢?

  可悲,可叹,却又逃脱不了。

  据世卫组织估计,目前全球有超过5500万人患有痴呆症。估计这一数字到2030年时将上升到7800万人,到2050年时则将达到1.39亿人。

  9月21日,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立防立治,无问早晚”。

  众所周知,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最佳手段就是早发现,早治疗。

  一直以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杭州市七医院)都在探索更多的应对方式。去年,医院将筛查工作下沉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端口前移。

  除了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还有很多种,而且就在我们身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26 08: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2年前性情暴躁拒绝治疗 2年后满面笑容却已中度痴呆

  72岁的安老太(化名)是家人陪着走进诊室的。

  她满面笑容,就连杭州市七医院老年精神科病区大主任陈斌华都没看出异常。

  “陈主任,两年前我们就来过了,当时我妈妈还在您办公室里大闹了一场,差点摔东西。”女儿率先打开了话匣子。

  当时安老太一听到“痴呆”这两个字就很抗拒和暴躁,检查不做,药也不吃。

  可是近期,老人的脾气转好了不少,但是记忆力和生活能力都下降明显,甚至出现了奇怪的症状。

  曾有一手好厨艺的她,连炒菜的步骤都搞不清楚了;回家要么绕路,要么需要问路;经常性地敲邻居家的门,要求对方归还“借的毛巾”;只要家里有零食,她就会无节制地吃;晚上睡到一半,就起床各种翻箱倒柜,找工资卡、找钥匙……

  经过诊断,安老太的阿尔茨海默病已经进入中度。

  陈斌华直叹惋惜。“其实当时老太认知障碍还处在早期,因为情绪的问题错过了轻度时期的治疗,原本可以延缓症状三四年。现在经过治疗也只能延缓一两年,生活状态没有办法逆转。”

  他特别能理解,几乎所有老年人潜意识里都抗拒“痴呆”,好强了一生,接受不了“记忆退化”这个事实。所以,他从来不当着患者的面给出诊断结果,而是从预防的角度出发:“你现在还不是,吃药只是预防,否则可能半年后你就会变成痴呆症了。”

  抚平患者情绪,是治疗的第一步。

  但是往往后面的困难更大,这也是陈斌华常常感到无力的地方。在追求效率的当下,因为看不到“好转”和“治愈”,一部分人也就放弃了治疗。“不得不承认,医学还有进步空间,不是所有疾病都能‘康复如初’。让轻症延续时间拉长,就是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最显著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26 08: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被忽略的血管性痴呆 虽然高发但治疗效果理想

  与阿尔茨海默病“隐匿又缓慢”的发展不同,还有一种血管性痴呆,常常被忽略。据不完全统计,在痴呆症患者中,血管性痴呆患者占到2-3成。

  浙大精中(杭七院)老年精神科副主任医师迟淑梅介绍,血管性痴呆是因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造成记忆、认知和行为等脑区低灌注的脑血管疾病所致的严重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通俗点来说,一类人群是中风患者因血管堵塞可能会出现运动功能、语言功能、思维理解等方面的下降;另一类人群即使没有中风,但是一些细小血管出现病变,没有即时出现症状,会慢慢地影响神经传导,最终出现认知障碍。”

  除了反应迟钝、思维受损、注意力障碍之外,血管性痴呆的记忆损害是斑片状的,只是某一方面的事情会忘记,执行功能的伤害会更大一些。“焦虑、抑郁、淡漠这些情绪的影响,人的性格也会改变。”迟淑梅补充。

  她强调,这并不意味着中风患者就一定会出现痴呆症状。脑中风之后,约有35%的概率会发展成血管性痴呆。生活中更多的是微小病变引起的痴呆患者。

  62岁的张叔,退休后的生活状态一直维持得不错。近期却非常健忘,丢三落四不说,半夜去洗手间竟然会走到阳台上。有时候早上会急吼吼地说:“哎呀我上班要迟到了!”

  核磁共振结果显示,张叔是多发血管病灶,初步诊断为血管性痴呆。因为发现得早,通过治疗,张叔的情况好了不少,对生活的影响也逐渐减小。

  事实上,血管性痴呆的病因和治疗相对明确,所以治疗的效果也比较好。

  除了年龄增高、血管硬化之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慢性病也有可能是导火线。长期抽烟喝酒、缺乏运动的人也是高发人群。

  找到病因,就可以对症治疗。“积极干预,促进血管微循环的正常运作,功能恢复效果理想。”迟淑梅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26 08: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歧视和恐慌 社区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患者内心世界我们很难知道,家人照料的困难我们也不能感同身受,那么,社会应该如何解决这些痛点呢?

  “科普的目的,就是在了解疾病的同时,改变带有歧视的态度。”陈斌华说,当人无可避免地迈入老年,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大众的认知也应该是科学和包容的,不要营造一种恐慌和嫌弃的氛围。另一方面,他建议从事相关养老产业的人员,可以更多关注这一类人群,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比如社区里开辟认知训练的空间,帮助老年人训练社会功能,比长期待在家中好处明显。还有,降低相关就医费用,增设治疗专科提高隐私度等,都是可以考量的部分。

  从去年6月开始,由浙大精中(杭七院)牵头,联合杭州市上城区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拱墅区朝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湖区灵隐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西湖区翠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杭州市老年认知友好社区建设”,旨在完善老年人心身疾病早期预防及干预机制,扩大老年人心身关爱行动覆盖范围。

  针对认知障碍、抑郁、焦虑、睡眠等老年人常见精神障碍和心理行为问题,以及老年人常见的躯体疾病、体能情况及运动功能等方面,通过大规模持续追踪调查,筛查风险人群,同时对中高危人群按风险等级给出分诊建议,创新性实现社区及三级医院医疗资源互补,从而惠及老年人群。

  截至今年9月10日,他们已累计完成筛查近14200人,其中认知初筛阳性占15.1%;睡眠障碍初筛阳性16.3%;焦虑抑郁初筛阳性4.3%。基于社区医院精神专科医生欠缺的现状,根据杭州市城市医疗资源“双循环”相关工作规定,浙大精中(杭七院)还派出高年资专家定期到相应社区医院坐诊,帮助那些初筛阳性的老人科学应对潜在的精神健康风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3-9-26 08:3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嘉友(加友) 于 2023-9-26 08:42 编辑

1


来源:钱江晚报健康读本版   记者:杨茜  李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3448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768
发表于 2023-9-27 04:50:3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我调节情绪对于预防此类疾病至关重要,家人的呵护安抚而非嫌弃也很关键。希望我们知青人活得健康、活得理智、活得有质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