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兴安岭的日子里 启程(二) 站台上的人们渐渐的散去,娟娟的妈妈因伤心过度而昏倒在地,人们把她送到医院抢救,终于苏醒过来。娟娟很小的时候失去父亲,母亲带着她和姐姐艰难度日,几年前姐姐被动员去了新疆,本以为她能留在上海,分得一份工作,与母亲相依度日,谁知道仍然难逃下乡之运。一起去的还有几个独身子女和身体有病的知青。(74年落实政策时先期返城)。 列车伴随着有节奏的轰鸣声不断的向着北方驶去,车上的哭声也越来越小了,但是有两个女生不吃不喝一直在呜呜的哭,有人不耐烦的说“好了好了,不要哭了”,“又不是只有你们两个人下乡,一车子的人不都是这样的吗?”“就是嘛,眼泪水又挽救不了历史嘮。”我也跟着说了一句。我是一个不爱哭的人,列车启动时受当时气氛的影响,加之离开父母的无助、害怕,也伤心的大哭了一场,不久就停下了。有什么办法呢?这是命运的安排,谁让我们赶上“一片红”,城里一个不留。那时真羡慕城镇户口的知青,他们下乡只是在上海郊区,离家多近啊,经常可以回家。可我们的去向都很远,想不走又不行,党报上都说了“上山下乡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我不走,难道让妹妹们走吗?我走了,只要不再是“一片红”,妹妹们的分配也许会好点。这么想着,心里也就平静了许多。 带队的工宣队是个很会调节气氛的人,他一会儿逗逗还在哭的女生,一会儿说几句笑话,气氛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到底是年轻人,刚刚还在悲悲切切的哭着,不一会儿就破涕为笑,车厢里开始活跃起来。“你是哪个街道的,叫啥名字啊”,有互相问的,有自我介绍的,来自各个街道的陌生的年轻人开始慢慢熟悉起来,从此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一路上,不知经过了多少站,只是停靠,没有上下车。但却看到了只有在那时候,在全部知青乘坐的列车经过的时候才有的特别风景线,列车停靠时竟有那么多大人小孩在列车下,有的拿着小旗,有的扯着嗓子叫“大哥哥大姐姐好”,有的还喊上几声当时很时髦的口号,然后我们这些知青就给他们扔东西吃,糕点、水果,还有一些他们从没看到过的零食,有些东西小孩子不敢吃,车上的“大哥哥大姐姐”就告诉他们“吃呀吃呀,好吃的”,终于有孩子先尝了一口,不知和其他小孩说了什么,只见那帮孩子一下子都去抢那原先不敢吃的东西。车上的“大哥哥大姐姐”开心的笑了。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真可谓人之初,性本善,看到贫困的孩子,舍出自己食物赠与他们,却忘了自己将要奔赴的是更加艰苦,食物更加缺乏的地方。而这些大人孩子,似乎习惯了在这里等待着开往大东北、大西北的满载着知识青年的列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