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桥工涛哥

兴安岭知青佳作选萃

  [复制链接]

32

主题

3126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7826
 楼主| 发表于 昨天 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百十五篇 作者:上海知青 默然  发表于2013-11-14
          在大兴安岭的日子里
程(一)
   今天是1114日,对我及同一天下乡的知青来说是一个极其不平凡的日子。永远都不会淡忘的日子。
        43年前的这一天我们踏上了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人生旅途。如果说在这之前还曾经盼望过少年时代的理想也许有一天会实现,但从这一天开始,终于意识到理想已经成为泡影,成为幻想、梦想了。等待我们的是陌生的环境、艰难的生活和蹉跎的岁月。无数个不可知在迎接着、考验着、锤炼着我们的灵与肉。
   上山下乡是必然的,尤其是我们68届,一片红,户口是一定要迁出上海的。在配给制的年代,没有了户口,就等于失去了在这个城市生存的资格。只能走!但是去哪里呢,唯一的要求就想去一个能拿工资的地方。终于有一天居民委干部兴冲冲的到我家告诉说,有去大兴安岭的名额,是拿工资的,我当即报了名,填写了一张只有64K大小的报名表,居民委干部走了,母亲却哭了……
   那年的11月份,天气很冷,虽然只是初冬,但是人们都已穿上了冬天的衣裤,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都比较低,棉袄里有一件毛衣就不错了,羊毛衫在当时应该算是奢侈品了,冬天穿毛裤的也不多,一般都穿球裤御寒,母亲怕我去北方冷,淘了一斤有色差但质量很好的红毛线,撑着病弱的身体三天为我织好了毛裤。母爱啊,真的好伟大。
   大兴安岭离上海实在太远了,根本没法想象会冷到什么程度,会是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虽然父亲曾陪我去浦江饭店咨询了解那里的情况,但是去问的人太多了,我们一句话也插不上,我和父亲什么也没问,只是在听其他的家长一个接一个的提问题,接知青的林区干部一项一项的作解答,听起来还不错,发工资,而且蛮高的,不需要像插队落户的知青那样还要家里贴补、帮衬。回到家里,把情况和母亲说了,母亲半信半疑,因为她从所有人的口中听到的都是下乡知青在外地如何如何的苦,就算是发工资,吃的又怎样呢?抱着这种想法,全家人开始为我准备吃的,买大米、卷面、咸肉香肠,外婆为我抄了20斤的炒麦粉。
   离别的日子终于要到了,13号晚上,全家人几乎都没睡觉,妹妹们眼泪汪汪,母亲反复叮嘱我“不要和陌生人搭讪,不要吃人家、要人家的东西”。不知重复了多少遍,我已经听烦了,但仍然毕恭毕敬听她唠叨完。我不想让他伤心,毕竟我要离她远去,不能再照顾她那病弱的身体。出发的这一天,全家人除了母亲都去送了,还有亲戚、邻居,拎着大包小包的到了北火车站。
   还没开始检票,站台上人如潮涌,红旗飘扬,广播喇叭里不断地播放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高昂歌曲,时而夹杂着播音员慷概激昂的口号声“向知识青年学习!向知识青年致敬!”正是伴随着这样的口号,一批批、一车车的知识青年告别了城市,告别了家乡和父老,奔赴农村、山区、戈壁、草原。
   各街道知青办的人也来了,除了他们脸上还挂着笑容,不时的鼓励知青外,其余送行的人,要么父母、子女相拥而泣,要么长辈们对晚辈千叮咛,万嘱咐“要当心身体,到那里马上给家写信,……”等等,同一居民委的知青家长互相托付对方照顾自己的子女,要互相帮衬,“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也不知说了多少遍。不过,这同一居民委的知青也真的成了我踏上人生之旅最早的,而且永远的朋友了。
   开始检票了,在知青办人员的催促下,知青们依依不舍,一步一回头的陆陆续续的按照指定的车厢上了车。不久,随着一声“笛-------”的汽笛长鸣声,列车开始启动了,尤如一声发号令,车上车下一下子爆发出震天动地哭声,有的父母忘记了危险,拉着子女的手不肯放开,跟着火车跑出好远,硬是被送行的亲属和工作人员拼命的拉开。列车逐步加快了速度,一直向着遥远的方向驶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3126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7826
 楼主| 发表于 20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大兴安岭的日子里
程(二)
   站台上的人们渐渐的散去,娟娟的妈妈因伤心过度而昏倒在地,人们把她送到医院抢救,终于苏醒过来。娟娟很小的时候失去父亲,母亲带着她和姐姐艰难度日,几年前姐姐被动员去了新疆,本以为她能留在上海,分得一份工作,与母亲相依度日,谁知道仍然难逃下乡之运。一起去的还有几个独身子女和身体有病的知青。(74年落实政策时先期返城)。
   列车伴随着有节奏的轰鸣声不断的向着北方驶去,车上的哭声也越来越小了,但是有两个女生不吃不喝一直在呜呜的哭,有人不耐烦的说“好了好了,不要哭了”,“又不是只有你们两个人下乡,一车子的人不都是这样的吗?”“就是嘛,眼泪水又挽救不了历史嘮。”我也跟着说了一句。我是一个不爱哭的人,列车启动时受当时气氛的影响,加之离开父母的无助、害怕,也伤心的大哭了一场,不久就停下了。有什么办法呢?这是命运的安排,谁让我们赶上“一片红”,城里一个不留。那时真羡慕城镇户口的知青,他们下乡只是在上海郊区,离家多近啊,经常可以回家。可我们的去向都很远,想不走又不行,党报上都说了“上山下乡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我不走,难道让妹妹们走吗?我走了,只要不再是“一片红”,妹妹们的分配也许会好点。这么想着,心里也就平静了许多。
   带队的工宣队是个很会调节气氛的人,他一会儿逗逗还在哭的女生,一会儿说几句笑话,气氛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到底是年轻人,刚刚还在悲悲切切的哭着,不一会儿就破涕为笑,车厢里开始活跃起来。“你是哪个街道的,叫啥名字啊”,有互相问的,有自我介绍的,来自各个街道的陌生的年轻人开始慢慢熟悉起来,从此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一路上,不知经过了多少站,只是停靠,没有上下车。但却看到了只有在那时候,在全部知青乘坐的列车经过的时候才有的特别风景线,列车停靠时竟有那么多大人小孩在列车下,有的拿着小旗,有的扯着嗓子叫“大哥哥大姐姐好”,有的还喊上几声当时很时髦的口号,然后我们这些知青就给他们扔东西吃,糕点、水果,还有一些他们从没看到过的零食,有些东西小孩子不敢吃,车上的“大哥哥大姐姐”就告诉他们“吃呀吃呀,好吃的”,终于有孩子先尝了一口,不知和其他小孩说了什么,只见那帮孩子一下子都去抢那原先不敢吃的东西。车上的“大哥哥大姐姐”开心的笑了。刚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真可谓人之初,性本善,看到贫困的孩子,舍出自己食物赠与他们,却忘了自己将要奔赴的是更加艰苦,食物更加缺乏的地方。而这些大人孩子,似乎习惯了在这里等待着开往大东北、大西北的满载着知识青年的列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3126

帖子

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67826
 楼主| 发表于 3 小时前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百十六篇作者:杭州知青 三处力工 发表于 2013-11-5
         卫生箱的故事
       提到卫生箱,又让我记忆起连队一桩事(那一年已忘记),有一年连队发生了小规模的拉肚子事件,我帐篷大概有四五个给碰上了,这个拉肚子那真是说来就来根本憋不住,狭小的帐篷门经常发生“撞车”的,你“唱”我“唱”他抢着“唱”,热闹哦,痛苦哦;尴尬的是:拉完之后的善后处理,这时候的我们各显其能,树叶,树干,石头等都用上了,只要在屁股上这么一下意思意思就可,幸运的是:男帐篷后面正好是整个连队知青堆放物品的仓库,不知怎么搞的,突然有一天仓库地上都是手纸,而且还是正宗的富阳茅纸,那个时候能用上它,那简直是一种享受,奢侈品啊;绝对可以与现在饭店餐桌上的湿纸巾相媲美(比喻不当 各位原谅),更多的是一种感受,这次事件让我认识了像甘草片一样的救命药:地霉素,是它让我们结束了几天来的痛苦,同时又是它让我产生了几天烦恼:为了根治拉肚,再自己有了拉肚痛苦的阴影,虽然有卫生员的告诫,还是加量多吃了几天药,原来一天拉6、7次,变成了后来拉不出,这种痛苦更加不好受,终于几天后在高粱米,大馇子的挤压下痛苦的“欢唱”了起来,这次“欢唱”那可是血的代价哦;明白了一个道理:药可以治病,同样可以送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