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桥工涛哥

兴安岭知青佳作选萃

  [复制链接]

35

主题

3443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643
 楼主| 发表于 2024-3-17 11: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百十一篇作者:承德知青 燕山老妖
         难释情怀,痛饮情怀      
       上海市长安路1033号,江南邨酒店,是一些曾经有过共同经历的,如今已升格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理年龄已渐入老年,但仍旧精神矍铄的准老人们时常聚会的场所。每年的11月14日,更是参与人数多,场面比平时聚会更热闹的日子。
       2015年11月14日,又是这一天。上海市区虽然淫雨霏霏,但丝毫没有影响这些人奔向江南邨酒店的脚步。因为,这一天是他们在近半个世纪前,既45年前,到达大兴安岭的日子。
       45年前的11月11日,他们还是二十左右岁,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不得不“响应”伟大号召,在家人哭泣泪水和嘶哑的告别声中,离开繁华的大都市,乘上绿皮火车,奔向一个陌生的地方——大兴安岭。
       若干年后,他们虽然返回了上海,但每年的11月14日,江南邨成为他们固定的聚会地方。在这个时间,这个地方,他们与当年的战友会面,问候,叙旧,畅饮,相互通报各自生活信息。
       今年的聚会场面比往年热烈许多。餐厅侧面墙壁上,横挂着红色的,写有“大兴安岭呼中区筑路二处知青联谊会”的条幅,说明了聚会主题,横幅下面挂着一红一绿写有“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筑路二处六连知青”两块方匾,说明了这些人曾经的单位是筑路二处六连。红色,代表他们参加聚会的心情,绿色,代表郁郁葱葱的林海,高70公分,代表1970年,长114公分,代表11月14日。
       与往次不同,这次聚会,他们邀请了部分曾经的领导和一个连队的北方战友。为什么这次与往常不同?按惯例,每逢五年一次大聚,在30年、35周年活动的时候,这些人还算是壮年,四十年活动的时候,已经有部分人进入了老年行列,当举行45周年聚会的今天,这些人都超过了60岁,说是老年人并不为过,试想,在下一个五年大聚会的时候,谁还有能力组织?有多少人还能参与?走不动的有没有?掉队的有没有?这些,都是未知数,但这层意思,谁也不会挑明,因为,说出来,会很悲哀,会影响气氛,所以,只能心照不宣。
       阿旺,是活动主持人,也是历次活动的主要召集人,经常配合阿旺举办活动的郑建强、施勤华、徐礼文、陈荣华、杨建忠、薛建华等人,依旧是这次活动的主力。
       陈明今来了,已经是六十大几的人了,但看起来依旧风华正茂。他原是筑路二处二连男子九班的班长,九班在他的带领下,是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模范班,从二处团委书记、党总支副书记、呼中区委副书记、区委书记、到呼玛县委书记,从大兴安岭林管局副局长位置上,调回河南老家,在安阳市任职。在场的很多人还都记得他当年指挥呼源一号线会战夜间作业时的即兴之作:“车成燕队灯似龙,筑路健儿战山中,十里工地车来往,登高疑似不夜城”,今天,他又有了即兴之作:
       《二处知青工友会》
       羊年欢聚上海滩
       回首一九七零年
       三河一江小知青
       大白山下搞会战

       筑路健儿不怕苦
       爬冰卧雪斗严寒
       劈山凿岭成大道
       青春年华献兴安
       呼中景美人憨厚
       一代知青功盖天
       二处工友最真诚
       半个世纪情不变
       首次相聚太仓促
       心里话儿没说完
       以后三年来一回
       下次相约到中原。
       郦文生来了,曾经的美男子,如今虽然谢顶,但精气神十足。他是从二处连队年轻人里最早提拔的领导干部,在呼中区副区长位置上,交流到内蒙林管局工作。乐于助人的他,在二处人事工作和后勤工作中,与六连乃至众多上海、杭州知青私交甚好,今天,郦文生也有了感慨之作:
            《兄弟情缘》
       四十五年前党召唤,
       告别父母赴兴安,
       呼中二处第六连,
       知青教育谱新篇。
       开山架桥知青连,
       寒冬腊月麈战急,
       冻干白菜来充饥,
       以苦为荣毅志坚。
       伊勒山下筑路忙,
       男女老少齐参战,
       天堑宏途道路长,
       敢叫北疆换新天。
       上、杭知青多壮志,
       四十余载浦江汇,
       兄弟情缘固发展,
       下次相缘回兴安。
       王根红也来了,他曾是呼中区的知名人。作为上海知青,因在呼中车队表现突出,被提拔为呼中区委常委,与陈明今、郦文生, 以及14日因有事不能前来参见活动,在稍后几天出席宴会的颜世平,同为区领导班子成员。“是金子到哪里都发光”,王根红为了回家乡,毅然辞去副处级职务返回上海,从工人做起,几经辗转拼搏,最终在处级岗位上退下来,二次创业,个中艰辛,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
       战友聚会,酒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这次活动,组织者事先在贵州茅台酒厂驻上海办事处定制了“大兴安岭呼中筑路二处知青45周年庆聚会”专用酒,命名“情怀”。
      “情怀”酒,53度,辛辣,醇香,口感厚重,回味悠长,与饮酒者心情一致。
       品着“情怀”酒,往事犹在眼前:   
       45年前的11月14日的深夜,风雪交加,寒风刺骨,绿皮火车将这些身穿上海市为他们发放的黄色棉衣棉裤的人,送到了大兴安岭深处一个叫呼源的地方,然后有大卡车把他们送到了呼源一号线9公里,这里有其他连队的人为他们搭好了的帐篷。
       那是怎样的感受?
       生理挑战:在零下40多度的夜晚,住在由大油桶改造的火炉的帐篷中,尚且会冷得瑟瑟发抖,而这些仅仅穿着棉衣棉裤的年轻人,在大卡车上顶着寒风雪花走了这么远的路,下车时因为身体失温,已经变得大脑反应迟钝,肢体僵硬。从南方大都市的娇生惯养到北国冰天雪地,那种身体感觉,他们哪里经历过?
       心理挑战:从繁华的大都市,一下子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冰天雪地环境,野外寒风呼啸,雪花飘飘,走在雪地上脚下吱吱嘎嘎作响,帐篷里,一盏马提灯闪烁着昏暗的灯光,十六米长的帐篷,两侧搭着两排通铺,中间过道放置两个大油桶改造的火炉,劈柴柈子在里面燃烧。从车水马龙的闹市来到茫茫林海雪原,这种环境落差,他们何曾感受过?
       这种共同的经历和感受,已将这些人凝固为一体,每逢见面,必握手、拥抱、畅谈、畅饮!
       为了从弱不禁风的年轻人成长到宠辱不惊,饱经风霜的老人,干杯!
       也是那一年的冬天,按处里指令,六连要从一号线9公里搬迁到勘测中的一号线36公里,因为仅有勘测路标,没有道路,只能利用冬季冰冻的河道运送人员物资进去。连队搬迁,首先要建点,由部分精兵强将先去选点,立足,为全连队搬迁做好前期工作。
       这次行动,以极其危险的经历,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这次建点的十个人,宴席上竟然遇到了郑建强、杨建忠,薛建华,赵汇海,王洪潮等五个人。
       经挑选,由十个人组成了建点小组,车上除了十个人之外,还有帐篷,灶具,食物等生活必需品。解放卡车拉着人和物资,在光滑如镜的呼玛河冰面上向36公里前进,由于冰面太滑,卡车几次像陀螺一样在冰面上旋转,险些碰到河边大树上,在心惊肉跳中,卡车开到了路标大约28公里的地方,意外发生了,汽车压破冰面掉进河水中,河水迅速漫过汽车大箱板,浸湿了物资,也浸湿了他们下半身。
       在零下四十多度的荒郊野外,双腿浸湿意味着什么?没有过高寒地区生活经历的人不会理解它的危险性,而身在其中的他们,知道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留在原地就意味着死亡,唯一的选择就是返回。但拖着被河水浸湿的棉裤,在极低温度下返回距离近20公里的连队,该需要什么样的体力?
       为了活命,必须返回!这十个人,腿上拖着结冰的棉裤,脚上踩着冰块一般的大头鞋,相互搀扶,相互鼓励,靠求生的欲望,靠团队互助的精神,在用尽了生命的最后一点能量后,于午夜时分,终于返回了连队!由于及时采取用雪搓脚的方式,除了同去的王仪中脚部冻伤,险些截肢之外,其他人竟然都幸免于难!
       死里逃生的兄弟,干杯!
       还记得,那硬硬的高粱米饭,苦涩的干白菜、海带、黄豆汤吗?
       还记得,那大通铺,松树干排成的“条绒”床吗?
       还记得,用麻袋从河边背回来的冰块,放在床下,每天融化一盆冰水作为全天洗漱、饮用吗?
       患难的兄弟姐妹们,为了今天住的楼房,吃的鸡鱼肉蛋,干杯!
       还记得,下套打猎,亲手打死黑熊,杀死麋鹿吗?
       还记得,用石块砸死猞猁,剥皮吃肉吗?
       还记得,放炮炸鱼,几斤重的细鳞鱼飘满河面吗?
       为了曾经年轻的不安分,干杯!
       一次聚会终将落下帷幕,宴席终将结束,花有开合零落,人有悲欢离合。时间荏苒,白驹过隙,虽说人生一切都是过眼烟云,但大兴安岭的经历会永远让这些人难以释怀。不必为曾经的苦境怨天尤人,也不必为粉饰制造那场磨难的论调愤懑,人生所有轨迹都是定数,顺其自然,回忆过去,珍惜当下,笑对未来。
       愿战友年年聚会,愿五年大型聚会多坚持几次,更愿参与的老战友不缺席,不掉队,再叙情怀,再饮情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3443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643
 楼主| 发表于 2024-3-18 08:35: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百十二篇作者:上海知青 岭上行 发表于2013.11.27
                                    铺上铺下两重天  
      我在大兴安岭的日子是整整七年半时间,其中六年光景是在塔源森调队度过的。 要说对《铺上铺下两重天》的感受,森调队员应该是体会最深刻的。由于其工作性质所定,全年8个月左右是野外勘察作业,几乎每个月要搬家一次,到了新点就要搭帐篷,重起炉灶安新家。
       搭帐篷的活由于经常操作练兵,加上个个都是壮劳力,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砍树备料,十来个人约半天时间三下五除二就完工了,帐篷内取暖用的是大铁桶改装的炉子套上铁皮烟囱 ;添加梆子完事了。就这条件睡在帐篷里,铺上铺下真是两重天呢,铺下的地上冰雪没融化,铺的顶上热火朝天,整个帐篷的温度春夏秋冬都有了,铺下是寒冷的冬天,铺上是春、秋季,顶上方是夏天。居住的条件就这样,关键看你怎样合理利用,使用得当一样可以健康的生活。
       在计划经济那年代,能够安排在森调队工作是件十分荣幸的事,因为它在林场的福利待遇是首屈一指的,吃的是百分之70细粮,每月发三十几斤细粮票,60元左右工资加上45元外业补贴,在七十年代每月有一百多元收入确实是非常诱人的,所以讲人的精神因素非常重要,尽管是《 铺上铺下两重天 》的生活环境,但是森调队员的情绪都是乐呵呵的。野外勘察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走路运动其实对锻炼身体是非常有益的。总之,就知青上山下乡运动而言,本人选择了到大兴安岭工作无怨无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1

主题

4198

帖子

5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50776
发表于 2024-3-19 11: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桥工涛哥 发表于 2024-3-18 08:35
第三百十二篇作者:上海知青 岭上行 发表于2013.11.27
                                    铺上铺下两重 ...

铺上铺下两重天  

每一位大岭朋友都有这种感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3443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643
 楼主| 发表于 2024-3-31 16: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戴望天精心点评!下面继续:
第三百十三篇 作者:上海知青
xinganlong 发表于 2015-8-1
沁园春.忆兴安
北岭兴安,
老树深山,
涧水凉甜,
看岭空蓝碧,
风云极速;
层峦翠绿,
雅趣增添。
走兽悠闲,
飞禽俯瞰,
漫赏春风叙二三。
暗思
叹青春已过,
泪湿衣衫。
龙江浪滚鱼潜,
水激去,
似油画卷帘。
掖千言万语,
难言意恋;
东西南北,
日夜情衔。
夜月初探,
清风墨岭,
归梦闲心眺望南。
忆思远,
且银河浩瀚,
觅路何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主题

1602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1142
发表于 2024-3-31 18: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
为什么不是看岭空碧蓝?而是“看岭空蓝碧”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3443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643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3:5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光曲 发表于 2024-3-31 18:11
请教:
为什么不是看岭空碧蓝?而是“看岭空蓝碧”呢?

谢谢月光曲互动鼓励!由于浙知网被消失,我与许多知青作者都失去联系啦,包括这位用汉语拼音做网名的上海知青兴安龙(我连他的真名叫什么都没问清),无法回复你的疑问哦,抱歉啦!下面继续推出其它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3443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643
 楼主| 发表于 2024-4-1 13:5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百十四篇 作者:杭州知青 捞鱼
                                     谈面食  

   昨天说了,今天捞鱼想来浅谈一下面食。人们往往会说南方人爱米饭,北方人喜面食。这句话总体来讲是符合现状的,但也有特殊情况,对于我们这批在特殊年代去过北方支边、插队、下乡的南方知青来讲,对于面食还是会有许多留恋的吧!
   在支边那会儿,我们都生活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平时吃的主食都是高粱米、窝窝头、大碴子,白面馒头、面条,那是细粮!一个月54斤口粮只有几斤细粮,包括1斤大米。 咽不下粗粮,想吃细粮了,那就等到连队食堂哪天统一做馒头了吃吧!大米饭更是稀罕物,到了食堂供应大米饭的那天,也不管下顿了,我们就拼命地吃,有的岭友竟1斤米饭一次性就把它消灭光了!下一顿只能眼瞪瞪地看着别人吃米饭,自己只能啃着原来剩下来的窝窝头。
   吃大米饭当然不容易,一,因为供应量太少;二,因为太想家了,家乡原来是吃米饭的,吃着米饭觉得心里温暖。可是吃米饭不容易,吃馒头同样也不容易,辛辛苦苦劳作了一个星期,星期天供应细粮了,饿狼似的同伴们也想吃个够,二两一只的大白馒头不论男女,每人吃它三、四个不成问题,我们连队还有创记录的一个人一顿吃上八个的。所以那时候不管哪个岭友叫他一下饭桶都是不带冤枉的。
   好了,捞鱼就是容易回忆那时的艰苦事,现在还是言归正传谈面食吧!支边那会最先接触到的面食就是白面馒头。有时食堂为了求快,挣时间,会把它们做成刀切馒头,我们南方知青都把它叫成面包。开头食堂服务员都是北方人,而南方人的普通话不标准,所以老出洋相,我们要买面包,食堂里会说:我们这里没有面包,只有馒头!闹出不少笑话。不过对面食印象最深的事,莫过于1971年春节,捞鱼和岭友们是第一次在那边过大年。
   北方有一句俗话:好吃不如饺子。既然是过大年了,而且是南方知青们第一次在北疆深山老岭过大年,连队放假,开两顿饭,食堂给大家准备的是饺子。但是,当大伙儿赶到食堂打饭口一看,都楞了,同伴们拿回来的只是一坨面团和一碗馅。南方知青大多不会包饺子,没办法大家回到帐篷里,只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同伴们有的自己试着包饺子,有的拿面团做成一块块饼子在大铁炉子上烤着吃,捞鱼心急索性拿个盆子放上馅和水,待水开了后就往盆里下起了一条一条的面嘎嗒。在北方十年,捞鱼笨!楞是没学会北方那些面活,还是返城回来成家后,才从夫人手中学会包饺子,但也只是粗手粗脚的,包出来的饺子没了模样,下出来没人吃,得自个儿报销。
   其实北方面食品种蛮多的,有馒头、花卷、包子,有发糕、有油饼,有饺子、有面条,面条还有机制的,有手工的。还有麻花、散子、油条……。叫捞鱼一下子还报不过名堂来!而且,从广义上来讲还应包括荞麦面、玉米面等面食。总之,经过大北方十年的磨练,你别说,捞鱼和大多数南方知青们一样,还真喜欢上了这个面食。在家,隔三差五地要想吃馒头、烙油饼,还想着吃五谷杂粮。到医院后,夫人为了照顾捞鱼的营养,更有意让捞鱼多吃面食和杂粮。
   捞鱼相信面食和杂粮,要不为什么北方人都比南方人高大呢?呵呵!面食吃的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主题

1602

帖子

4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1142
发表于 2024-4-1 18: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桥工涛哥 发表于 2024-4-1 13:53
谢谢月光曲互动鼓励!由于浙知网被消失,我与许多知青作者都失去联系啦,包括这位用汉语拼音做网名的上海 ...

谢谢您的回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3443

帖子

7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8643
 楼主| 发表于 2024-4-2 13: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月光曲互动鼓励!下面继续:
百十五篇 作者:嘉兴知青 老毛 发表于2015.6.6
                桃花水下来了 (当年日记)
1973年6月8日         天气晴
       六月兴安,冰雪消融,百花齐放,万紫千红。
       茫茫苍苍的原始森林里的最后一场雪还没有化完,百草树木已迫不及待的开始发出萌芽,开着紫色小花的无名小草,拼命钻出湿润的土壤,向人们宣告:“春天来了。”
       今年的春天比前二年来的晚了一些,人们终于脱掉穿了整个冬天的沉重的冬装,换上轻松的春装,舒畅的呼吸着春天的芬芳。春雨刚过,满山遍野的杜鹃花(我们那边的人,管它叫达子香,又叫金达莱,把它的树枝折断,闻之有股清馨的香味),没有几天就开满了山岗,色彩鲜红的花朵连成一大片,给绿色的青山,涂上美丽的花案。开着黄色小花的灌木丛叫迎春花,星星点点撒满额木尔河边。树丛里,水塘边,长着两只长脚的小鸡(其实是鸟),在树林里叽叽地叫着,鹅黄色的绒毛,在绿草丛中十分显眼,但如果你想抓它,是肯定抓不住的,因为它跑的飞快,我们只能逗逗它而已。昨天上午,我和周善坤、沈铭忠去离我们帐篷不远的小河沟挑水,走到离小河不远的草丛里,突然,扑拉拉地飞起一只黑色的大鸟,吓了我们一跳,大鸟飞到林子里去了,大家还怔怔的呆在原地,不知所措。我说:“这只鸟可能在孵蛋,我们快去找找看,可能有鸟蛋。”大家赶紧放下水桶,分头寻找,不一会,我在河边的塔头甸里,看见了一窝鸟蛋,共四枚,比鸭蛋大,蛋壳青青的,有许多小黑点,我赶紧脱下头上的单军帽,把四枚鸟蛋小心地放在帽兜里,并大声地喊:“找到了。”他们二人赶紧过来看,沈铭忠拿着鸟蛋,眯花眼笑地说:“等会回去就可以吃鸟蛋了,一人一只,另一只给王力健吃。”可是我们没福气,煮熟后剥开壳一看,蛋已成为小鸟了,谁也不敢吃,只能扔了。
       天气一暖和,桃花水就下来了,今年的春潮比以往几年都猛,成批的冰块像脱了缰的野马一样,顺着宽阔的额木尔河,排山倒海而来,漫过了河岸。刹时,住在大河边上的新林区桥梁大队的一个连队(他们在建造老潮河大桥),被洪水包围了,有很多人来不及逃出来,只好爬到帐篷顶上,等待洪水退下去。可是洪水还在一个劲地往上涨,淹没了旁边的小河和洼地,漫上了河岸,大块的冰排呼啸而来,妄图把帐篷和人们一起吞没,那些来不及转移的上海知青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男的在帐篷顶上大呼小叫,女的在大声哭喊。
       中午饭后,我们接到通知,连队的男人都去抢救了,古莲区西林吉的解放军战士也出动了,可是没有办法。下午三点左右,冰块冲走了我们和解放军辛苦搭起来的浮桥,(眼看就要接近他们的帐篷边上,胜利在望了)。
       没有法子,林场领导从解放军手里接过铁皮喇叭(不是电喇叭),大声叫喊,告诉帐篷上的男男女女赶紧涉水逃出来,勇敢的解放军战士都下到水里,奋力用木杆撑开冰排,打开通道,接应那批遇险的上海知青。
       我们不敢下水,因为水太凉,就帮助拢火堆、搭帐篷,在岸边接应。被救出来的上海知青,个个像只落汤鸡,嘴唇发紫,脸色发白,在冷风中瑟瑟发抖,真的好可怜,生活用品都被洪水卷走了,但命保住了。过了不一会,他们住的帐篷也被冰排冲走了,好险哪!

                               2015年6月6日星期六打字于嘉兴油车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4-4-3 09:4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南方知青从未体验过的灾难,跑冰。东北知青们,苦难多得多,情况更复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