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592|回复: 0

姚东古韵--12魏英故里魏家桥

[复制链接]

289

主题

121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07
发表于 2022-6-28 09: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6-28 09:38 编辑

       余姚市三七市镇的魏家桥,是一个有两千多人口的大村,旧属慈溪县金川乡云山里。它南濒慈江,北三里到二六市,东近云山,西十里到祝家渡。源自金溪的鸡鸣浦(现称魏家浦)穿村而过。
    云山山阴曾有宋代摩崖石刻,因采石被毁。82岁的魏廷伦老人告诉我,他年轻时曾爬上去过,擦去青苔,“第一山”三字很明显,只是想不起来落款了。据光绪《慈谿县志》记载,云山“上有九峰,翠云苍霭,上下一色。”清代诗人魏基的诗“吾庐云山下,山顶白云飞。何曾向空尽,日暮自来归。我欲入山耕,云深入翠微。微雨润涧花,花枝撩人衣。听松坐潭上,潭影相因依。遥传缥缈处,一片落双扉。”将当年云山和山下的农舍写得风光无限。
    村中有一座三孔石梁古桥,跨魏家浦,东西各六级台阶,桥墩用长条石错缝叠砌,两端呈尖状,每孔铺四块桥板,桥面两侧各四只方形望柱和三块桥栏,用料厚实,正中的桥栏南栏刻“魏家桥”,北栏刻“古辚桥”,均为镂空大字。据天启《慈谿县志》记载,此桥始建于汉代,时名古辚桥,是余姚现存最古老的桥梁之一。由于桥两岸多住魏姓,渐渐被呼作魏家桥,古辚桥的称谓倒反被人遗忘了。不知在哪朝哪代,当地人重修该桥时,索性在南栏刻上“魏家桥”三字。1995年,两块桥板突然断裂,时任魏家桥村书记的魏新华先生力排“拆旧建新”的众议,坚持换桥板保留古桥,在北侧另建水泥桥用以通车,使古桥得以幸存。
    旧时村里还有很多牌坊。据《光绪志》,村东的大路有节孝坊,“嘉庆十七年为魏鉴妻叶氏立”;村西“花门头”门前的大路有绣衣坊,“为明御史魏英立”;还有解元坊,为“明天顺间魏法中京闱第一名立”。京闱(即顺天乡试)解元不同于一般省份的乡试解元,京城人才济济,解元难得,因此知县贾奭在其家乡为其立坊庆贺。贾奭,巴县人,景泰甲戌进士,天顺二至五年任慈溪令,政声大著,官至副都御史。如今,这些牌坊都荡然无存。据当地退休教师朱耀祖老先生说,坊、碑多毁于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大部分当作造机埠、修仓库的石料了。笔者仔细寻访过,村里至今仍有坊柱的遗存,有铺阴沟的,也有堆放在墙角的。一位老人告诉我,刚从生产队牛厩间挖出半截碑,现立在新修的连茹庙墙角,他热心地带我去看了,该碑正面蟠龙图案的中间竖刻“圣旨”两字,下方是时任浙江巡抚高杞手书的“旌表清故儒士魏鉴之妻……,钦命浙江巡抚部院……,嘉庆十七年季冬月”;背刻“千古流芳”。可惜只剩半截。
    村东的连茹庙供奉唐代魏征,族人奉魏征为祖先,称其为“魏家丞相”。古村历代不乏名人。魏英是当地的骄傲。他与王阳明父亲王华是同科进士,天顺三年(1459)出生于桥西俗称“花门头”里的楼房里。据《光绪志》记载,魏英,字士华,号赧古。成化庚子科举人,辛丑科(1481)王华榜进士,历任南京太常博士、监察御史、湖广按察副使、江西右布政使、云南左布政使,正德六年二月迁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奉敕兼制楚蜀。正德七年致仕。卒于正德十二年(1517),享年五十九岁。魏英“自弱冠筮仕,历三朝,更七命。”二十三岁出仕,五十四岁致仕,三十余年官声颇好。雍正《慈谿县志》有万历丁未科进士钱文荐的《溪上先贤咏》,魏英是所咏四十位慈溪先贤之一,说其“善割有利器,疾骋无倾辀。象梧释令狱,刻竹分彝仇。骄藩望风敛,降苗拔寨投。功成辞上位,散发傲沧州。”有史赞魏英“敢为临敌制变,机智溢发。”
    据《光绪志》,魏英巡抚贵州期间,正值贵州动乱,湘、贵、川边界苗民聚众造反。朝廷诏魏英兼制楚蜀,发兵抚剿。他临危受命。先是“乖西苗阿杂为乱,屠城堡、僭王号。英按形势,觇虚实,授才任能,环师急攻,破寨六百,俘斩数千,招降以万计。”历时两月余,初定动乱。后又有“蜀寇方四,流劫诸郡,兵连湖湘间。方四、任三及麻六儿等复帜攻破思南、石阡二郡,兵连偏卫诸镇。”扬言要“踏平贵阳”。“(魏)英选士捣其腹中,连战破之,斩获甚众。”终于“斩任三,得级千,招抚万七千,余贼遁去。”一举拔掉反旗,为大明社稷立下汗马功劳。
    谪贬龙场的王阳明,曾应邀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对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理论,当时很多人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异端邪说。据贵州著名作家袁仁琮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王阳明》,作为云南左布政使,魏英曾慕名专程到书院听过王阳明的课,之后又让贵州提学副使席书传话“世事艰难,好事者多,不可授人以柄”。如果袁先生的这一情节不是虚构,那么魏英此举,无疑对王阳明是一个鼓励,对其以后学术思想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后来,魏英由云南左布政使迁右副都御史巡抚贵州,戎马倥偬之中,很关心书院学子。遗憾的是,这时的王阳明已奉调知江西庐陵,魏英即便常去文明书院也听不到王阳明的课了。
    魏英离开他的父老乡亲近500年了。在这些年中,他的家乡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花门头”的周围,一幢幢别墅拔地而起;从魏英曾经踏过的“古辚桥”上南望,高速铁路像一道弧线贴村而过。我们可以相信,随着高铁的通车,魏英故里也将以更快的速度奔向崭新的岁月。
                                                 原载《宁波日报》2012年2月18日A5版

评分

参与人数 2经验 +20 收起 理由
桥工涛哥 + 10 古村文明全赖历代先贤文韬武略建功立业。
大乌珠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