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月雅湖

《知青问题研究》200篇文章连载

  [复制链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70
 楼主| 发表于 2021-9-9 09: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关于回应热点问题
       客观记述、不作评论,这是作者在研究与撰写《四川知青史》中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而按本书的总体构想,“导言”对研究与撰写的基本思路、背景及方法等作出必要的概述,“结束语”对意犹未尽的问题作出必要的阐释。因此,本书在“结束语”中,还有针对性地回应了当今社会较为关注的几个问题。
       如,知青上山下乡的“初始动因”问题。本书认为,动员组织知青上山下乡,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实践中产生、发展和结束的,其引发并持续近30年之久的初始动因,主要是“劳动就业安置”“培养接班人”“建设新农村”三个基本方面,并从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决策意图及谋略轨迹上,进行了一番考察与分析。
       又如,知青上山下乡与“文革”的关系问题。本书的主要观点有二:一是认为知青上山下乡不是“文革”的产物,二是认为“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不是“文革”运动的组成部分。在回答第二个问题中,本书又从知青“再教育”思想是否包含在“文革”运动的理论之中、“文革”中知青上山下乡是否包含在“斗、批、改”运动的内容之中、“红卫兵运动”是否是“知青运动”的“前身”等问题一一进行了辨析。
       再如,党和国家对知青一代的肯定问题。本书梳理并记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知青问题上的一系列指示、讲话,以及中共党史二卷、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对知青上山下乡问题的评论评述,以及新一届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知青“情结”等,这为深入思考这类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引与参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70
 楼主| 发表于 2021-9-9 09: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月雅湖 于 2021-9-9 09:27 编辑


       (作者孙成民,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69年至1978年上山下乡在四川省开江县红岩公社4大队插队落户;本文刊 《四川党史》2015年第4期。)

       2017年7月,孙成民著《四川知青史》(三卷本)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这是全国第一部以省域为研究范围全面、客观地展现知青上山下乡全过程的知青史专著,成为国内省域知青史研究的一大标志性成果,将在中国省域知青史学研究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应许多知青问题研究者和爱好者的要求,《知青问题研究》公众号将陆续刊载对该书的研讨、书评及作者撰写思路等,以飨读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70
 楼主| 发表于 2021-9-16 08: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月雅湖 于 2021-9-16 08:41 编辑


36-.png

四川知青史专题三:
           第一部知青全史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当代中国发展历程中一个延续25年以上的重大事件,从起始、高潮到结束,大体贯穿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十年,以及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初期的几年。这件大事,普及于全国城镇、乡村几乎每个角落,直接牵动城镇几乎半数的家庭。它是我国社会领域的大事、要事,同特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体制都有密切的渊源和关联。这样一个长时段、全领域、广覆盖的重大事件或社会运动,有多维的动因、曲折的进程、许多个层面,呈现出不同的面相。身历其中的家庭和当事者,会有酸甜苦辣、悲喜哀乐的遭际和感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五味杂陈,人言言殊。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为人们广泛关注、议论的一个热点,而且还深刻影响到后来的历史。全国的知青回忆录已有成千部、上万篇,对于留下那段历史记忆和镜鉴,是非常珍贵的,但全程回顾和全面总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史学著作,似乎还没有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两位学者很有价值的《中国知青史》两卷本,从“初澜”、“大潮”的副标题来看,也还称不上全史。
       令我们十分欣慰的是,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孙成民研究员所著、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四川知青史》三卷本,终于打破了尚无知青全史的状况,填补了学术空白,这部史著是四川知青上山下乡的全面实录,亦堪称中国知青上山下乡的全程缩影。孙成民同志得以写出第一部朴实厚重、难能可贵的知青全史,决不是偶然的。珠胎暗结已在45年前,完成鸿篇巨制则有赖于十年来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的奋战。他是以三重身份、从三个视角、怀着三份责任来写这部知青全史的。一来他是有近十年“知龄”的知青,而且是全省知青队伍里一位先进标杆人物,在贫瘠的山乡经受了人生的磨炼,积聚了精神的财富,对山乡有刻骨铭心的个人体验。二来他是知青工作者,在当知青时期先后兼任过县、地、省知青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省知青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参加过一些全省知青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条件自上而下从全局来了解知青的生存状况和知青工作的成绩与问题。三则他是专业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十九年前,经“公选”到省社科院任副院长,后来还兼任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主任、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这使带着浓厚“知青情结”的他,把回顾和研究知青史进一步升华到理论的高度,立意让过去与未来对话,以“存史、资政、团结、育人”为研究的旨归。就是这样三重身份,驱动着他把撰写《四川知青史》当成一种义务、责任和使命,也使他完成这个颇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具备了较他人优越的条件和较充足的底气。顺便说一句,他的夫人李莉,是与他志同道合的知青先进人物,曾以知青身份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撰写这部巨著的过程中,不愧为他的贤内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70
 楼主| 发表于 2021-9-16 08: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36-2.png
初步浏览这部133万字的史著,感到有三个特点和优点:
       一是全程全面。该书以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30多年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为背景,系统展现了四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起始、发展到结束的全过程,完整勾勒出了中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的来龙去脉。这段历史进程并非径情直遂,而是相当曲折、复杂的。从本书按文化大革命前,文化大革命时期,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初期这三个不同的阶段来划分的一、二、三卷,以及各卷里按时间顺序,以形势变化与不同的工作重点相结合来划分的章节,就不难看出其间洪流滚滚、潮起潮落,以及暗流涌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乘坐知青的舟船,不能不在波涛中颠簸前行的轨迹。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的角度看,有宣传动员、组织安置、管理教育、保护解难,以至返城、升学、就业等复杂的内容。仅就安置而言,就有组织志愿垦荒队、国营农林渔场安置、插入人民公社生产队分散安置、组建公社的集体农林茶场安置、云南支边、建知青点安置、厂社挂钩安置等各种方式。书中都一一娓娓道来,使我们了解到为了统筹解决知青问题,政策上作过哪些调整,采取过哪些举措,安置形式又做了哪些探索和改变。这种全程性和全面性的阐述是以往知青史研究材料中比较欠缺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70
 楼主| 发表于 2021-9-16 08: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月雅湖 于 2021-9-16 08:46 编辑

36-3.png
       二是实事实录。学术研究要力求占有全部材料。作者不仅对他知青时期的日记、笔记等资料珍如拱璧,还在搜集和挖掘知青史料上,如饥似渴地以超常毅力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长年累月泡到档案馆、图书馆浩如烟海的故纸堆里爬梳、筛选,从中查找、摘抄了上千万字的原始资料,再从中比对、概括,以观点统率材料,写入书里相应的篇章。作者力求做到前辈史学家提倡的“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书中引用的有关知青工作的文件、讲话、社论、评论、典型报道,知青工作部门的文件、简报、统计,知青上山下乡的专著、回忆录、大事记等等琳琅满目,单是注明引文出处的就近3千条。四川省(包括今重庆市)的每个市、地、州和大部分县区差不多都涉及到了。我在1974—1975年曾在当时省革委政治部协助主管知青工作的省委书记何云峰同志撰写这方面的讲话稿,并同省知青办主任余之光同志到绵阳等地搞过调研,读到书中有关部分,觉得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我爱人“文革”前是团县委书记,“文革”中作过县知青办主任,也认为所引用乐山、五通桥的材料符合当时的实情。在主要采用文献法的同时,作者也重视口述访谈、田野调查、个案调研等方法,力求摸清真实情况,尽量复原历史场景,处处用事实说话,不搞“空对空”,这是值得点赞和提倡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70
 楼主| 发表于 2021-9-16 08: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36-4.png
       三是理正情真。当代人研究当代史,常常会带着感情,但冷静的学术研究,不应为个人感情所左右,要以理驭情,做到理正情真。在全书导言、结束语以及各卷卷首语、结束语中,集中体现了怀着浓烈“知青情结”的作者,对于知青问题的冷静分析,对于知青一代的总体肯定,对于知青精神的赞扬、继承,我认为这些基本观点理正情真,有别于某些偏颇、过激、片面的看法,是能够站得住脚的。在知青上山下乡动因、性质等理论问题上,作者都作了有理有据的分析,作为一省的知青史,能讲到这个份儿上就很不错了。当然,如果全面研究中国知青史,在理论上还有进一步深入探讨和反思的空间。兹事体大,不在这个简短的书评中展开。作者决不回避知青史上的敏感问题和工作中的阴暗面,如第二卷第七章所述部分知青生活不能自给,患病得不到治疗,一些女知青受到迫害,知青被殴打,以致非正常死亡等等,揭示出的问题触目惊心。接着,又如实记述了各级党政以贯彻毛主席复知青家长李庆霖信为契机,以查处迫害知青案件为突破口,一步步统筹解决知青问题的举措,使人感受到党和政府对知青的关爱和保护,感受到即使在“动乱”中,我们社会仍有“邪不压正”的光明面。书中浓缩了很多知青先进人物拼搏奋进的事迹,还有知青干部、基层干群艰辛奉献的事迹。作者“笔端常带感情”,使读者受到感染,抚昔思今,更加感受到我们社会的正能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70
 楼主| 发表于 2021-9-16 08: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要对书稿提一点参考意见的话,就是引用当时报刊、简报资料时,能否对个别提法的真实可靠性注意鉴别和作出独立判断。本书作为一部信史,在再版时,如能挤掉一点所举事例的水份,将会更加彰显著作的学术性,增强可信度。这正是我在赞美鲜花的同时也挑点儿刺的缘由。
36-5.png
    (作者章玉钧,系当代四川史编委会主任,曾任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四川省委秘书长、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本文原标题为《厚重朴实、难能可贵的第一部知青全史》,摘自《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6期、《当代史资料》2015年第3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70
 楼主| 发表于 2021-9-16 08:57:47 | 显示全部楼层
       36-6.png
       ‖《知青问题研究》编者按:2017年7月,孙成民著《四川知青史》(三卷本)荣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这是全国第一部以省域为研究范围全面、客观地展现知青上山下乡全过程的知青史专著,成为国内省域知青史研究的一大标志性成果,将在中国省域知青史学研究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应许多知青问题研究者和爱好者的要求,《知青问题研究》公众号将以《四川知青史专题》陆续刊载对该书的研讨、书评及作者撰写思路等,以飨读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70
 楼主| 发表于 2021-9-20 10:57: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月雅湖 于 2021-9-20 11:01 编辑

37-.png
四川知青史专题四:
         知青上山下乡的战略寓意
       对中国社会发生过重大而深刻影响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经成为了历史,当年的知识青年现已步入老年了。有不少的影视文艺作品以此为题材作出了各自的描绘,但从历史和学术的角度给予系统的阐述和论证,至今还未见到,这个领域里还是一片未被开垦的处女地。孙成民教授便是这一领域的开拓者。他所著的《四川知青史》共三卷、133万字,全面、系统地展现了四川知青上山下乡的起始、发展、结束的全过程,勾勒了中国知青历史的来龙去脉,这在全国还是首创,在中国省域知青史学研究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可以预料,在这一巨著的引领下会有更多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结出更多丰硕的成果。
       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政府动员、组织的一项伟大的青年运动。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关系到千家万户,涉及社会各阶层,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和五光十色的光环。对此社会舆论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要在这种环境和现象中,找出它的本质和运动规律,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而该书作者就是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从宏观和微观、正确和错误、经验和教训的乱丛中,找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发展阶段、运动的发展脉络、运动的发展规律。从众多的实践活动、调查访问、文献资料中,作出理性的阐释,正确地解读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措施,释放了这一运动的正能量。用翔实、全面、客观的丰富材料,突显出信史的特点,向当事的知青群体以及他们的家人亲属,向国家、社会和民族作出了明确无误的回答,很好地起到了以史资政、以史育人、以史传承的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是一部惠及当代、启迪未来的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870
 楼主| 发表于 2021-9-20 10: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战略的角度来审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从一开始就包含有三大战略目标:
第一,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渗入到全国就业安置的战略目标中去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就业关系到百姓民生改善、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宁的重大战略问题,这是中外政府当今必须面对的战略问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处于前工业社会,人口众多、工业不发达,就业门路较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就业形势也严峻起来。我们曾经推行过干部(主要是知识分子青年干部)下乡、到基层,使数百万干部下放到农村和基层;返送过进厂当工人的农村青年返乡参加农业生产,使数百万进城当工人的青年农民返回农村家乡;动员鼓励过城镇无业的居民和进城无业的干部职工家属下乡参加农业生产;鼓励过大中专毕业生到边疆、到农村、到基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就业创业等,都起到过很好的作用。就是这样,我们仍然面临着劳动就业的巨大压力。在20世纪60年以来,随着“八字方针”的贯彻,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城镇就业愈加突出。
       从1966年到1968年之间,工厂大多停产或半停产,基本停止了招工;大学停课停招,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未能正常进行,数百万毕业生等待分配就业;大、中专学校已有三年停止了招生,全国积累了四百多万高、初中毕业生等待升学或就业,仅四川就有39万多人,他们当时处于入学无门、就业无路的境地。
       另一方面,在农村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就业空间巨大,而且有着这方面实践基础和经验:即干部下放农村和基层锻炼的经验;返送新进厂矿的青年农民返乡生产的经验;动员和鼓励过城镇无业居民和职工家属到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的经验;有近十年前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政策积累的经验和成功的作法。因此,在当时现存的条件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是一项不得不为而又不能不为的艰难选择,也是一个具备条件而又可能实现的必然选择。这样,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动员号召下,各方面齐抓共管,全国上千万的知识青年很快奔赴农村得到安置,四川各市地州县也先后安置了一百多万知识青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缓解了当时城镇就业的压力,较好地实现了国家特定时期就业安置的战略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