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674|回复: 2

我的第二故乡一一施岙村

[复制链接]

131

主题

572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420
发表于 2023-3-19 15:5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衲 于 2023-3-19 16:04 编辑

                      我的第二故乡一一施岙村
    余姚二六市施岙村位于四明山北山南麓,距慈城西20里,当年从甬城南火车站乘绿皮火车,经过庄桥、洪塘、慈城,即到叶家站,下站往北,沿高高低低的河塘石板路行约五里,就到闻名遐尔的二六市,(当年来自上海的亲友探望插队的知青,下火车后问,乘几路公交到二六市呀?其实“二六市”只是一个逢二、六集市的乡村小镇)过二六市继续向北,往山的方向行四里左右间碎石路,就到施岙村。在那个上山下乡年代,我就在这个傍山的小山村落户。
    施岙村依山脚而建,山脚转了个弯,一半平屋向南,一半农家向东,我们的知青房就坐落于村庄最北端的山坡下,旧名百花庵,古庵早已废弃,一条溪流在屋前的坡下流过,溪上一条长2米多、宽65公分的石条桥就是我们进入的唯一通道。坡下溪流边挖一个坑不管是丰水期还是枯水期,个坑就是我们饮水和洗涤的水源。
    溪水是来自大岙岭和小岙岭二山的水流,也连通对面盘山脚挖出的一条渠道,接纳来自相岙水库的水源,为村落前近百亩的水田灌溉。而这片村前水田却不属施岙村的,是山岭里唐、李、张三个山里村庄,在土改时政府划分给他们的田地。
    我们村的很大一部分田就在村口黄龙庙边的稻泥湾,也就是如今考古挖掘出七千年前先民修筑耕作过的井田据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古稻田,在它的东南一里路距离,就是与河姆渡古人类文化遗址同年代的田螺山遗址。真难想象,当年我们匍匐在这片土地上挥汗劳作,居然是在承继几千年前先民们的农耕文化!
    我们知青房三间,有四男二女分居其中,屋内分前后间,前间二竹床一圆桌,后间有一灶台二铁锅,烧饭、炒菜,煮茶就全凭它了。
   我来时是10月初,其后正赶上收割晚稻割稻,甩稻谷,拖稻桶、出谷、挑谷担,从没干过农活的我,累得要死,有时就靠在地坎上喘喘气。下乡前几年,我刚生过一场大病,急性黄胆肝炎,没钱住院,在家养了半年多,人长得“苗条”176高的我不足115斤,体弱可想而知。中午、傍晩回来,烧饭煮菜,一条咸带魚得计划吃上好几天。晚上,一盏煤油灯相伴。沉沉的夜色、整夜掠过山岭的寒风,是我终生抺不去的记忆。
    清晨,吆喝声、脚步声就从溪对面的砂石路上传来,那是岭里早出劳作的山民和本村的农戸,乘着出工前,把从山上挖来坟砖、石板扛回家的脚步声。那个年代,开荒造地,山坡上的坟地已满目疮痍了。农户把石料搬回家,以便搭房子。
    我们打开门窗,那早阳映出的人影和着吆喝声从我们屋前划过,我感叹那黝黑干瘪的脚杆,竟能承担得起那些沉重巨大的石条!
    在我们知青点再往山里去,就是延绵的北山,有二座特高的山峰就耸立在岭的二侧,一座叫青龙尖,另一座叫黄龙尖,那时我们这些好奇争胜的城里小青年,就攀登过。
    大岭内村庄除了唐、李、张三个生产队外,还有一个叫叶家湾的村落,院宅较完好,是当年三五支队北山游击队的驻留地,那片区域,我当公社兽医时,归属我,多次翻岭进山。
    施岙村口,栽种着一片梨树,春天,透过一簇簇洁白的梨花,就是苏醒了的绿广野,那样的心旷神怡让人心醉,而山脚下,大队裁种了大片的桃树,花开之时,如云霞给翠绿的山麓镶上一圈粉红的色彩。大自然最平凡的色彩就是绿色那时的我们,以为是一辈子融入了这片绿色。
    贫穷偏僻的山乡,给我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4

主题

2848

帖子

2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282910
发表于 2023-3-20 22:2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待老衲的后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3-24 07: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农村去,干一辈子革命。那时,我们就是这样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