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33|回复: 1

姚东古韵—48走访童家古村落

[复制链接]

289

主题

121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07
发表于 2022-8-10 12: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8-20 11:08 编辑

  童家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旧属慈溪县。据清光绪《慈谿县志》记载,童家古称太宗童,在清末已经设市,逢农历三、八集市,故也称童市。
  在76岁的童鼎华老人陪同下,我们走访了童家的古村落。以童家为中心,北面是东前房、下新屋,西边为西童界,西南为上童界,东北是王家漕头,南边是杨家堰头,这些都是童氏家族聚居的村落。
  我们先到下新屋。下新屋村前有一条小河,河的南岸曾经有童氏家族的圣地“童家宗祠”。当我们走近小河时,发现一座不起眼的小桥,单孔石梁结构,没有桥栏,厚厚的两块桥板被村民移开了一些,中间填充了混凝土,让桥面显得宽了一些,大概是方便手拉车通行。桥板的两侧有三个凹进去的方框,四周线条分明,凿得平整的框底是阳文凸刻的“聚源桥”三个大字,“聚”字旁边还有一列阴刻小字依稀难辨。我用相机拍下,回家在电脑上放大,才辨认出是“乾隆甲寅年(1794)”五个小字。小桥居然200多岁了。
  桥头,童鼎华指着远处的渡口说,那是俞家渡,是当年童家人资助建造的。他指着南边童家灰黑的马头墙说,越过这高墙,向南三里路便是车厩道头了,这一带都是童氏聚居的村落。走下桥来,河塘边有一个草蓬,多少年没见过这样的草蓬了。草蓬的一侧是一块竹园、菜地,冒着小雨种马铃薯的农民告诉我们,地下还埋着阶沿石,太大了,挖不起来。据童鼎华介绍,这是童家宗祠的遗址。根据他的提示,我用脚步丈量了一下,估计祠堂面积在2000平方米左右。
  说到祠堂,不仅仅是童鼎华,村里的老人都充满了感情。这里不仅仅是童氏家族的圣地,对于周边农村80岁左右的老人来说,这里还是启蒙地。民国年间,祠堂里办过私立小学,以祠堂的名字“思敬堂”命名,童鼎华在“思敬小学”念过四年书。
  老人给我们描绘了当年祠堂的大致轮廓。南边是一堵影壁。影壁的背后有宽敞的石板道地,靠近祠堂门口有一对旗杆夹,为童氏小五房第二十九世孙童春中光绪丙戌科二甲第五十七名进士而立(童春世居车厩,后移居上新桥前新屋,做过知县)。祠堂坐北朝南,前后三进,七开间。前两进是高平屋,后一进和两厢都为楼房。头进的正中三间是门厅,门额悬挂“童氏宗祠”匾额。大门两边置有抱鼓石,廊前置有木栅栏,廊前两头的墙壁各嵌有一块石碑,石碑分别刻着童氏的渊源和当年修建宗祠的捐款名单。前天井有一个戏台,两边有“出将”、“入相”两个楼梯,门厅两侧各有两间,分别用于戏班的化妆和住宿的房子。戏台两侧各有三间看楼,看楼北墙外有月洞门通祠堂墙外的菜园。戏台正面是享堂,挂有许多匾额,正中是“思敬堂”,两边是“进士”、“文魁”之类,显得庄严肃穆又温情脉脉。走出二进是后天井。两侧围墙又有边门通往祠堂外。后天井正面是寝堂。童氏奉童文贵为始迁祖。南渡时,童文贵由雁门迁居慈溪学前,为绍兴癸丑进士,曾任枢密使副使,追赠上国柱、太子太保,封齐国公。因此,寝堂正中置有“东海齐国公”神龛,神龛后有“东海遗风”匾额。楼上与两侧各三间厢房的楼上相通,是放置童氏祖先牌位的地方。祠堂东侧的边门外,靠北是一排坐东朝西的小屋,小天井里置有水缸,小屋里住着管祠堂的堕民;靠南是菜园。
  童鼎华告诉我,他为了寻祖,专门去过宁海的前童祠堂,相比之下,无论是建筑规模还是建造工艺,童家祠堂都要比那里更胜一筹。老人长叹了一口气说,祠堂是1958年拆掉的,材料运到县城,有说是建造龙山剧院了,也有说是建造县大会堂了。
  挖去旗杆夹后留下两只水潭,混浊的水和周围杂乱无章的野草,使我的眼前模糊起来,我怎么也无法把这地方与曾经的热闹联系起来。想当初,这里曾经是追祖德、报宗功、敦睦族谊的根基所在,每一次盛会锣鼓炮仗,响彻云霄,让整个家族热血沸腾。这里曾经送过赴考的学子;这里曾经接过传旨的钦差;这里有过每年正月初一祭祖仪式后分发馒头的喧闹;这里还是每年的三月半行会时舞狮子抛绣球的地方。这里不仅有着族中优秀人物的人生轨迹、才识德范,这里更是激励童氏后代奋发向上的源头。多少年来,童氏家族通过这里来传承血脉、延续荣光、不忘根本。俱往矣,随着政权更迭,所有这些都化为乌有。
  从祠堂遗址回来径直去马头墙高耸的童家大屋。童鼎华说,村里,这样的老屋本来很多,三年困难时期拆掉了一部分,与山北人换大米吃了。“文革”时期又拆了一些,改建成毛竹椽子的小屋了。童家大屋前后三进,中、后两进为童氏小四房第二十八世孙童启镐、童菉园父子于嘉庆年间所建,头进屋虽然晚建了100多年,但建筑风格与中、后进一脉相承。头进屋一度做过乡政府,乡政府搬迁后,马上被拆得七零八落。中、后进本来肯定也会拆的,但住的人实在太多了,因为各人的意愿不统一才得以幸存。
  跨进大屋的石门槛,不得不为之惊叹:雕着栩栩如生的人物、飞禽、走兽、花鸟的花格门窗、牛腿斗拱、雕栋画梁,可以想象当初主人的辉煌。老人告诉我,60多年前童家阿婆去世,前后天井搭了布篷,整个童氏家族在这里吃了35天,一直到“五七”出殡。童家阿婆是嘉兴“童天成堂”创建人童其勋(字微香)的夫人。童微香是童菉园之孙,于光绪十五年在嘉兴的北丽桥堍接手一家祖传的“来凤堂”药店,更名为“童天成堂”,直到1998年因旧城改造迁建国路442号。这是一块响当当的“中华老字号”老招牌。
  行走在童家幽深的小巷,不时可以看到一些年久失修,颓然坍塌的残垣断壁,它们的存在是时光的见证。故事在这里并没有被割裂,循着高墙,仍可以从一道道岁月的回音壁中听到时光的故事。大家族聚居的时代已经过去,童家村今天也成了多姓杂居的村落。但是,历史不会被湮没,它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在这片土地上继续流传。
  现在,这一带是“中国茭白之乡”,是浙江省的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世代相传的勤劳持家、艰苦创业的风气,影响着古村的新一代。这不,刚刚从田头回来的堂妹夫阿强高兴地告诉我,去年他家,单是茭白收入就要超过九万元。
此文原作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叶龙虎 原载《余姚日报》2010年8月9日A7版,原标题为《童家印象》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桥工涛哥 + 10 历史的烟尘中分明透露着辉煌的时光......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9

主题

121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07
 楼主| 发表于 2022-8-10 12:18: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大乌珠 + 10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