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52|回复: 0

姚东古韵—44芝林白岩溪

[复制链接]

289

主题

121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07
发表于 2022-8-6 09: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8-20 11:16 编辑

    白岩溪,地处四明山北麓,山峦连绵,竹木茂盛。踏上溪边卵石铺的山道,一路上鸟语、虫鸣、溪流潺潺,除了感受到脚底的厚实,更有一种耳目一新、心旷神怡的感觉。据光绪《慈谿县志》记载,明万历三十五年进士钱文荐当年进山留有诗篇:“倚杖孤霞紫,凭栏千嶂白,惟应谷雨初,能致采茶客。”诗人描写的意境,今日依旧。幽谷、溪滩、怪石、古树、竹林、茶园,眼前还是黛色一片。果然是浙东九寨沟,实至名归。
    一位背毛竹在路边歇息的山民告诉我,溪这边叫白岩,溪那边叫乌岩。我忽然想起家乡“乌眼对白眼”的俗语,乌岩、白岩,相对千年,又默默无语。这俗语莫非出自这里?
    白岩溪因白岩山而得名。山溪深处曾有白岩教寺(成化间改讲寺),据光绪志记载:“白岩寺,宋乾德四年(966)置,天圣中赐额,嘉庆四年(1799)重修。”村干部孙雪明告诉我,芝林村至今还流传嘉庆四年“千僧传瓦”的故事:当年动用内帑扩建寺庙,瓦片从黄墓渡(河姆渡)上岸,不雇挑夫,由僧人徒手传递进寺。寺有千僧,其规模可见一斑。二六市83岁的朱忠秀老人也说过:“传说白岩寺有白岩老龙,方圆几十里凡遇天旱,都进白岩寺求雨,自古名声极盛。我小时候见过这场面。”孙雪明说,抗战时期,千年古刹一度是新四军的后方医院,后被日寇放燃烧弹烧毁。
    山溪口有潭称桃园潭,地势平坦,随着山谷深入渐渐陡峭。卵石山道时而在溪坑右岸,时而过步墩桥又到溪坑的左岸。路边斑驳的石坎告诉人们,这山道已逾千年,是白岩寺同时期的建筑,路面的卵石已被虔诚的善男信女和山民的汗水打磨得非常光滑。与其他荒芜的山道相比,这里的山道显得比较完整,据说十多年前,几位芝林村的老人自发地修过一次。“造桥铺路建凉亭”,是民间行善积德的好事。我虽未见过这些老人,却为他们这份朴素的善举而感动。走到沿溪的山道尽头时,一位山民告诉我们:“离瀑布还有七八里,从左侧山路上去很陡,没向导你们会迷路。溪底也能上去,只是难走一点。”为了不致迷路,我们选择沿溪底走。
    一行人时而涉水、时而攀岩、时而跳跃,时而又搬来石头从上面小心踏过。同行的孩子故意滑倒,想乘机玩水,他妈妈拉他时也被拉进涧里,清澈透明的水让山涧看起来很浅,其实很深,弄得浑身湿透,引起一阵哄笑。山民告诉我们,这溪水叫“岩骨水”,可以直接饮用。我伏在溪边,伸头将嘴巴贴近水面,呵呵,用这方式喝水,应该是我小时候的事了。溪水清冽,水味甘醇,甜中还带有一种鲜。溪底的岩石爬满了黑珍珠般的螺蛳,山民说:“黑珍珠螺蛳是食物也是药材,清火、滋阴,一般是做汤吃,做好的汤是绿色的,小孩子喝了整个夏天都不会长痱子。”溪底有一块巨石形如蛤蟆,脖下一抹黄色,仿佛正在鸣叫。虽未下雨,蛤蟆石周围水面仍起着圈圈点点的漪涟,远远看去,像是一幅生动的“蛤蟆鸣雨图”。溪上许多形态各异的怪石,给了我们许多想象的空间。我想,如果白岩寺还在、里面的老方丈还在,他一定还会告诉我们许多脍炙人口的怪石的传说。
    沿溪底越往里越险,潭深瀑多,这让我想起了鄞州的五龙潭。记得那里由下而上有青龙、黑龙、黄龙、白龙、赤龙五潭。显然,这里不止五潭。没有潭名?来一个仿五龙潭,将“龙”字改成“岩”字如何?我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于是,走过一个个深潭,依次呼出青岩潭、乌岩潭、黄岩潭、白岩潭、赤岩潭。这些没有人工雕琢痕迹的龙潭,原始、清澈、晶莹、剔透,小溪鱼悠闲地游来游去,四周的竹林倒映在潭中,染绿了潭水,水面随着天上云彩的飘动变换着各种色彩。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面前,我们只有惊叹。
    山岚阵阵,犹如仙气,溪流迭叠,落差越来越大。面前的瀑布像一条白练,从岩壑石壁间一倾而下,似白虹倒挂、游龙出山,声若虎啸。瀑布冲激下的潭水更加澄碧,虽是盛夏,坐在岩石上还是觉得清凉无比。据说在少雨时节,这里的瀑布如西施浣纱,洋洋洒洒,微风吹过,轻柔缥缈。如果邀上三二知己,席地而坐、促膝而聊,该是一幅多么令人陶醉的画面。
走在白岩溪,犹如人在画中行,难免流连忘返。转眼之间太阳已搁到了山顶,余晖勾勒出了群山的轮廓,大山显得更加静谧、神秘,带给人无限的遐想!
此文原作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叶龙虎  原载《宁波晚报》2010年6月30日A14版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0 收起 理由
桥工涛哥 + 10 地图上的溪名叫“白岩龙溪”,这是为何?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