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53|回复: 1

姚东古韵—38万隆老屋

[复制链接]

289

主题

1219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4207
发表于 2022-7-31 08:0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觉民 于 2022-8-20 11:17 编辑

    万隆老屋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罗江村(旧属慈溪县),是目前罗江老街所有老屋中保留得最完整的清代民宅。2010年4月被公布为余姚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罗江的集市最早在罗氏宗祠对面的半边街。清道光年间,为适应当地人口增长的需要,仓基河南岸开始设市。以芦中亭为中心,向东、北伸出角尺形的横、直两条街,直街北至仓基桥南堍,横街利用了原来的官路,东至后来的万隆桥头。当时,东罗浦有支流自东房埠头向西过月朗桥再折北汇入仓基河,形成了东房包括万隆老屋四面环水的格局。凡黄山、龚冯一带上市来的人,到万隆桥头才算走进横街。横街是坐南朝北的单面街,先是沿小河,过了月朗桥,街的北面除了民居的山墙,还有坐北朝南的三开间的“二贤祠”,祭祀唐孝子张无择和宋忠义罗仲舒。罗仲舒,罗江人,宋淳熙十四年进士,官至直显谟阁学士、宗正少卿、金紫光禄大夫。他在西罗浦东岸创建了浙东最早的藏书楼——经训菑畲。
    我头一次到横街的情景依稀在目。一个冬日的早上,五六岁的我骑在父亲的肩头,小手紧揪着父亲的头发生怕掉下来。印象中,横街是一条逼仄的石板路,一座小桥正对着北岸一座宅院的东门前的屋弄。父亲过小桥将我放在那大门口,关照我别乱跑,他去买烧饼。一会儿工夫,父亲就从我紧盯着的桥头出现了,他将烧饼递给我,领着我跨进了大门又跨进了一个月洞门。原来,父亲是带我来看医生的,当年罗江卫生院坐诊的子涛先生,其儿科在方圆十几里很有名气。
    今天,万隆老屋前的小河和原来小河南岸低矮的街屋都不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水泥路连接着前面的直街。直街虽然面目依旧,却早已没了街市,变得有点落寞。儿时很高的万隆老屋的东大门,不知是人长大了还是路基填高了,觉得并不高大,甚至还有点低矮。时光偷渡,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景物早已远去。正当我在脑海中努力搜索旧时模样的时候,眼前竟又出现了父亲的影子。那年,父亲还不到30岁,真是让人感慨!
    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院落。前后三进,五间两弄,前进是平屋,后两进为重檐楼房。四周围墙高筑,有五个门,正大门朝南、临河,门额“云聚星连”,含有多子多孙的意思,居说平时紧闭,有红白喜事才会临时搭桥开启。如今填了河,大门也就在路边了。东墙有三个门,东大门在前天井的东侧,后两进廊下的东侧也各有一门。西墙的门在第二进廊下的西侧。门厅两侧磨砖砌筑,墙头有砖雕,虽残缺不全,仍可看出曾经的精致。第二进廊下的卷棚顶依旧完好,只是牛腿、月梁、雀替上的木雕多被斩首、挖鼻。东大门的门额也被凿平了。世居老街的赵伟伦先生告诉我:“我的印象,这门额是‘紫气东来’。”而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赵建荣先生鉴定的是“斯美呈祥”。
    罗氏聚居罗江已1100余年,分支繁多,子孙繁衍已30余世,很多分支远迁外地,如陆埠的石门、杜徐、上虞的永丰、小越、鸣鹤的白马岙等地罗氏,都出自罗江。罗江的始迁祖罗甫,唐大中八年进士,累官至翰林学士兼兵部尚书,因得罪权贵归隐,先迁睦州新登,后因黄巢作乱,睦州沦陷时不得已再迁芦江。就因了罗氏的居住,芦苇茂密的荒洲开始繁华起来,芦江也因此改称罗江。万隆老屋的建造者,是罗甫的第二十九世孙罗朝瑾,属东房支三房。
    东房支在清末民初时期是罗氏中最发达的一支,经商的多,在北京城里开有恒和、恒利两家钱庄,有的还捐官成了红顶商人。当时,中国的资本主义已进入到快速发展时期,宁波帮在商界初露头角。罗朝瑾是恒利钱庄的老板,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自古以来,传统的国人有一个习惯,无论做官还是经商,挣了钱都要回乡“买田葺屋”。道光三十年(1850),32岁的罗朝瑾也回乡大兴土木,于是就有了我们眼前的这一座宅院。
    旧时乡绅,大多是一些知书达理、办事公道、德高望重且有一定财力的人。当时乡村的社会秩序、民风教化以及造桥铺路修凉亭、设学堂、建义庄等善举,主要依靠乡贤担纲。他们或以学问文章、或以清明善政、或以道德品行赢得当地民众的尊重。罗朝瑾就是这样一位乡绅。他除了建造万隆老屋,还与族人罗士燿、罗璜一起发起并捐资,在西罗浦的西岸兴建了坐北朝南、五开间前后三进的永清观和五开间前后二进的书院。书院在民国初年改为芦墅小学(罗江小学的前身)。罗甫的第三十一世孙罗诗怀,属东房支大房,是恒和钱庄的老板,他和儿子罗祥龙出巨资创建了惟善堂义庄和继志学堂,父子俩的乐善好施,得到了民国大总统的多次褒奖。
    罗朝瑾有六个儿子、十七个孙子,真的“云聚星连”、人丁兴旺。到了光绪末年,许多孙子已经成家,原本宽敞的宅院显得拥挤不堪。光绪三十一年,因为庚子之难后经济萧条,钱庄暂时歇业,罗朝瑾的四子罗士芬也从北京回来了。罗士芬一回来就着手建造新屋,率四个儿子搬离了万隆老屋后进东边的两间一弄。新居坐落在东罗浦的西岸,主楼坐北朝南,前后二进,均三间一弄,大门朝东,门口有埠头,沿河还有六间坐东朝西的厢房,人称万隆新屋。
    任何宅院,都是家庭与社会的凝结点。它的起始缘由、鼎盛过程以及废弃始末,都与社会的变化密切相关。中国农村的很多大宅院,与其说是被时光毁弃,不如说是被世道毁弃。在政权更迭、社会动乱过程中,人为的破坏因素是毋庸讳言的。万隆新屋在土改时分给了贫苦农民,大家按照各自的意愿进行改造、拆建,原来的功能丧失殆尽。房屋分掉了,土地没收了,罗士芬的子孙们自然也回不来了,只能终老在原做生意的他乡。眼前只有幸存的大门,还透出些许曾经有过的辉煌。
    那天下午,我在万隆老屋遇见了罗朝瑾的孙子、91岁的罗诗礼老人,他告诉我,他父亲罗士彰是罗朝瑾的幼子,光绪戊戌科郡庠生。他从小在上海做药材生意,老了才回家定居。他说:“万隆老屋是祖父造的,分到我名下也不过这区区一间屋。祖父的后人大多在外面做生意,除了万隆新屋的四伯父买了很多田地,万隆老屋的主人没一户是地主,所以土改时才没被分掉。”万隆老屋是这样才得以幸存的。(2008年12月初稿《话说罗江》,2017年7月定稿《万隆老屋》)
     此文原作者: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 叶龙虎 原载《余姚日报》2017年7月23日3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3505

帖子

8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82965
发表于 2022-8-4 03:5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村的大户,无论士农工商,多数还是有知识、有操行的善良之人;为富不仁与人为恶的毕竟也是少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