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友(加友) 发表于 2023-11-24 08:46:52

农耕,从遗产到现代化

【转帖】

又到秋收季。
  北方已大雪纷飞,南方仍忙着收获。南北跨越纬度近50度的中国,今年的秋粮已基本实现丰产到手,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再创新高。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数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屡创历史新高。  同学们可能会疑惑,每年的耕地数基本没什么变化,为什么粮食产量会逐年提高,屡创新高呢?是啊,增产的粮食从哪里来?  其实,这个问题细想就明白了:除了良种良法,关键在于农业机械的不断发展和革新。说白了就是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我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几千年来社会结构紧紧围绕着农业展开,农耕文明创造了世界上的许多第一。  世界上最早的驯化稻种就出现在我们浙江浦江的上山,那是一万年前发生的事。野生稻产量有限而且口感不好,驯化水稻的过程就与我们现在培育新种子一样,要经过选种、育种等各环节,这其中的研究可不是简单的事。这就是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农业科技。  还有农田施肥,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就记录了堆肥法。这就是当时中原地区拥有的农业科技,而欧洲还需几百年后才掌握这项施肥技术。  我们经常看到把一些生活描述为“刀耕火种”,这就是没有掌握农耕技术的标志,而这样的情况在当今世界还有许多。

嘉友(加友) 发表于 2023-11-24 08:51:51

中国的农业文明在几千年里都走在世界前列,留下了许多当时的先进农业科技,这些技术直到今天,还被我们所用。比如中国的四大名堰,一直在发挥着农田水利灌溉作用。

  前段时间,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至此,我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到34处。

  与此同时,经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安徽铜陵白姜种植系统和浙江仙居古杨梅群复合种养系统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国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达到22项,列世界首位。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发达与领先。

  学习中国历史,同学们会发现,关于古代中国农具的介绍有很多,比如铁农具、水车、黄道婆纺织机的出现和改良,这意味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对于社会的进步、文明存续、人类生存来说都是件大事情。农业的进步意味着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可以有更多的余力把人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去做更多的事。城市就是这样一点点地发展和扩大起来的,文明就是这样一点点地积累和进步起来的,文化也是这样慢慢深厚起来的。古代人崇尚的耕读传家,既是对土地的尊重,也深谙生存底韵。

嘉友(加友) 发表于 2023-11-24 08:57:35

工业革命对古老中国带来的冲击,首先就是表现在农业的冲击上。很多同学都读过茅盾的《春蚕》,它讲述的就是近代中国农村在面对国外先进纺织业冲击时,传统蚕丝业的破产。而这只是旧中国农业破产的一个缩影。

  只有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才能说我们真正实现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新中国建立时,中国有89%的农村人口,而如今这个比例已降至40%左右。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走城镇化道路是必然。那么同样的土地,生产人口大幅度减少,怎样保证持续的丰产?提高农业现代化是唯一的路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提高单位效率。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们国家的头等大事,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布署的就是当年的“三农”工作。

嘉友(加友) 发表于 2023-11-24 08:59:44

农业现代化初期,是我们早已耳熟能详、触目可见的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各种机械。

  自1947年挺进北大荒时,农业机械化就应用在了黑土地上,女拖拉机手的形象印在了第三套人民币“壹圆”纸币上,它代表的是新中国对农业现代化的追求与憧憬。

  经过多年发展,那些手工的、效率低下的劳作方式离我们远去,中原地区曾经的麦客大军早不见踪影,代之以大大小小的联合收割机,或租或买。

  十多年前新疆棉花丰收至少需要50万采棉工,如今3000亩棉田却只需要2个人,80%的农活由机器人完成,无人机除草,滴灌技术灌溉,采棉机采棉。科学种田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地上。

  乌镇,这个世界互联网大会峰会永久地,已实现了农业的数字化。收割机都是无人的,只需要点点鼠标,谷子便收好了。种粮大户点点手机,就能在平台上预约农机作业。

  5G智能传感、机器人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在农业上得到了应用,中国未来的农业现代化,可期;更多的丰产,可期!

嘉友(加友) 发表于 2023-11-24 09:01:37

本帖最后由 嘉友(加友) 于 2023-11-24 09:02 编辑

1
http://qjwb.thehour.cn/images/2023-11/18/qjwb20231118a0007v01b006.jpg

嘉友(加友) 发表于 2023-11-24 09:02:53

2

http://qjwb.thehour.cn/images/2023-11/18/qjwb20231118a0007v01b007.jpg

嘉友(加友) 发表于 2023-11-24 09:04:00

本帖最后由 嘉友(加友) 于 2023-11-24 09:06 编辑

3

http://qjwb.thehour.cn/images/2023-11/18/qjwb20231118a0007v01b008.jpg

   来源:钱江晚报时事开讲版   主持人:郭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农耕,从遗产到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