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雅湖 发表于 2022-5-14 09:25:13

从咏柳、骂柳到归柳,昨夜今晨,杭州七棵柳树一夜“飞”回西湖边

本帖最后由 月雅湖 于 2022-5-14 09:41 编辑

从咏柳、骂柳到归柳,昨夜今晨,杭州七棵柳树一夜“飞”回西湖边原创 何瑛儿 东篱社2022-05-13 06:32









图片来自橙柿新闻


    史上最强悍的柳树,在杭州。昨夜今晨,在舆论的狂风暴雨中(事实上,昨夜杭州也的确下了一夜雨),西湖边已经被移除的七棵柳树,冒雨重返C位。根据橙柿新闻的记录,凌晨1点05分,第一颗柳树被工人们移到湖边栽种起来。凌晨1点17分,第一棵柳树种好了。凌晨1点25分,第二棵柳树也栽好了。1点33分,种第三棵。1点50分,种第四棵。今天清晨走过西湖边这段“门户”位置的杭州市民,将会看到七棵柳树一夜回归。虽然网友们说,通宵冒雨施工,辛苦了工人师傅们,但总归是一件好事。

从此,勿冠杨柳以“弱”名。千百年来咏柳史上的万般旖旎,也将因这一役而载入史册,杨柳从此与坚韧、刚强站在一起。987岁的苏东坡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当初茶余饭后在西湖边种柳弄桃的闲情逸致,竟在后世席卷出这么一场风暴,差点牵连一座城市背上骂名。 这七颗柳树当然不是苏东坡种的,但西湖边的柳树如此深得人心,却与李白、苏东坡等文人大咖密不可分,因为他们都曾在西湖边吟过诗词种过柳树。那些脍灸人口的名篇佳句,什么“钱塘风月西湖柳”,什么“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烟”,什么“新愁又到西湖柳,万缕黄金拂人手”、“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等等,哪个画面不是亿万人心中的白月光啊?只是,忽如一夜西风来,“柳浪闻莺”要搞成“月季闻莺”,大家当然不答应了。一位网友说:为什么不一步到位种上大白菜呢?揶揄的是思路的清奇。

一般情况下,公共行为中的“既成事实”是很难改变的。但这一次,杭州放下了身段,选择了向民意妥协,而且连夜让柳树“返岗”,一分钟都没有耽误,也说明杭州毕竟是杭州,虽然在柳树这事上表现出鲁莽、暴露出某些短板,但并不是思维僵化的城市。 当然也有人说,这七棵柳树是被人“骂”回来的。但能“骂”得回来,也体现了回音民意的真诚。也有很多地方是骂归骂、做归做。 也有人说,不就是七棵破柳树吗?迁了也没什么了不起。这就跟两位教授的心态差不多:梧桐挡了阳光,影响了柳树生长,果断拿掉柳树。断桥头这百米距离要与圣堂月季景观呼应,于是在西湖最要紧的“玄关”处来上这么一排月季。说到底,在他们眼里,柳树就是几株植物,没啥了不起。
恰恰相反,当市民们发现柳树不翼而飞时,那种心态却是失魂落魂、义愤填膺的,好像自己家里心爱的东西被偷走了。是啊,七棵病柳,有人当宝、有人当草,那只能说,夏虫不可语冰。也可以说明,真正热爱杭州、心疼杭州的,大有人正。 昨天,杭州媒体人舒中胜在个人公众号上发出了“我们的城市怎么了”的灵魂之问。要我说啊,问题不在城而在人。像某些部门的决策者,在其岗不谋其职,工作不够走心啊,甚至连基本的文化修养都没有。几千年来多少文人墨客都在咏柳,大凡作决策的人有点文学和历史修养,柳树对于西湖的意义就不可能不知道,这不是几棵树的问题,而是一场中国古典诗词文化意象的集体记忆。你要以一己之力改写这场集体记忆,真是无知者无畏了。
还有那两名教授,一个是树木专家,一个是名校教授(好像还是省风景园林学会的副理事长),但怎么能讲出那么冷漠那么外行的采访辞令呢,既不够专业也没有温度,听不出一点对柳树和这座城市的感情,更看不出专业修养和历史底蕴。 这场杭州的“家事”为什么会变成全国的大事?其实,是爱之深而恨之切。柳树是西湖的一部分,西湖是世界的一部分,这颗种子从千百年前就已播下了了。西湖不只是杭州人的西湖,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烟柳画桥、柳浪闻莺千古流传,是杭州的符号,烟雨蒙蒙、垂柳依依的西湖更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代表中国韵味的文化意象。当西湖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柳树,就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虽然西湖没有围墙,但保护的难度比围墙内的更大了,要动西湖边的一草一木,都应上升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高度,要小心谨慎,要履行程序,要征求民意。 杭州的干部啊,总应该比别处干部更有点情怀吧?毕竟有苏东坡这么有名的情怀满满的老市长做榜样,他给给杭州留下的丰厚的精神遗产,足以让人仰慕并消化终生了。希望每一位决策者,都能对社会观感、民众心态、历史认知有全面的了解,让自己变得更有文化、更有情怀。类似“柳浪闻莺”秒变“月季闻莺”的尴尬,如果苏东坡知道了,想必在地下也躺不住了呢。
当然,还有干部审美力提升的问题,也值得重视。记得有人在回答杭州媒体“为什么种月季”的问题时,说“种月季是为了视线更开阔”。如果不是搪塞,那真的是美商太不在线了。在杭州人的心目中,西湖风景就是“一株桃树一株柳”、“一行春柳绿,一行桃花红”,桃红柳绿才是西湖的四季嘛,其他任何东西种在西湖边都有违和感。
再说,你喜欢一览无余,我却喜欢摇曳生姿、犹抱琵琶半遮面不美吗?你要视野开阔,那可以去看大海啊。
在此,还要给杭州日报社都市快报的橙柿新闻点个赞。凌晨醒来,看到他们的记者从凌晨1点前就蹲守在西湖边做“归柳”报道,拍下了大雨中七棵柳树的回归,真是很值得敬仰。










月季和柳树,乡镇公园和世界遗产,哪个更美?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大乌珠 发表于 2022-5-14 09:34:33

   “一行春柳绿,一行桃花红”


嘉友(加友) 发表于 2022-5-16 11:34:22

柳树病了,和梧桐打架,长不好了,移除,是管理方的份内事。不懂园艺的市民投诉。管理方有点冤。

月雅湖 发表于 2022-5-17 19:59:58

刘捷:充分尊重民意 广泛集中民智 高标准推进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杭州发布 2022-05-16 21:57
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fibicxlqcY286xLmaGNR1DLk6BmRmD4LK1QRib2OjdO716Yq5TD2GpibafW7xqVicjIyNicW8HDte8b42NLzt7W8ib1bQ/640?wx_fmt=gif
刘捷在“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上强调充分尊重民意 广泛集中民智高标准推进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刘忻主持
“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民意恳谈会今天下午召开。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刘捷在会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西湖保护、管理与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的意识,充分尊重民意,广泛集中民智,高标准推进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让天堂明珠更加光彩夺目、璀璨耀眼。
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忻主持,陈一行、黄海峰、朱华、丁狄刚出席。会上,文史专家王其煌、原杭州西湖遗产中心主任杨小茹、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名誉院长包志毅、浙江广电集团新闻评论员舒中胜、澎湃新闻副总编胡宏伟、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陆琪以及民情观察员顾雅娟、田思宁就如何进一步做好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工作先后发言,并受聘成为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督导顾问。
刘捷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建议,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大家多年来对杭州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也为西湖沿湖部分柳树移栽事件的发生表示歉意。他说,西湖是杭州的文化名片,是杭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标识,也是所有杭州人心中的精神家园。西湖沿湖部分柳树移栽,破坏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风貌,伤害了人民群众对杭州的美好记忆和深厚感情,教训十分深刻。要认真反思、提高认识,更加深刻认识到做好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是检验政治担当、政治能力的重要试金石,是高水平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民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空间的重要举措,不断增强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本着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的态度,更加坚定地扛起保护西湖的使命担当,进一步健全机制、完善方法、落实责任,凝心聚力、共建共享。
刘捷强调,要坚持保护第一,统筹做好保护、管理、经营和研究工作,切实守护好西湖文化神韵。要突出生态优先,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西湖自然景观,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西湖生态环境,严格落实责任,始终坚持“最小干预”原则,高标准推进西湖环境品质提升。要站稳人民立场,坚定不移推进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坚持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坚持“民呼我为”,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到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中来,不断提升幸福感和满意度。
刘捷说,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深化对西湖世界文化遗产内涵的理解,不断提升对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落实相关的工作举措,让西湖这一人类共同的财富永续传承。要举一反三、建章立制,不断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希望各位督导顾问对杭州各项工作特别是西湖风貌和文化保护继续给予关心支持,提出更多更好的意见建议。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以“闻过则喜”的态度,全力支持舆论监督,及时回应群众关切,主动改进各项工作,共同把杭州的事情做得更好,努力展现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时代风貌。
文字/赵芳洲编辑/蒋旭辉版式/蒋旭辉

月雅湖 发表于 2022-5-17 20:01:54

本帖最后由 月雅湖 于 2022-5-17 20:03 编辑



http://zj.zhiqingwl.cn/data/attachment/forum/202205/17/192654n4q5q604xm44hkxm.jpg

桥工涛哥 发表于 2022-5-31 01:35:31

这位父母官留下了“尊民意.顺民心”的美名。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咏柳、骂柳到归柳,昨夜今晨,杭州七棵柳树一夜“飞”回西湖边